近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参加深圳读书月活动,先后做客深圳中心书城“深圳晚八点”、福田区图书馆“大家论坛”、宝安“凤凰书院”,谈文学现象,也聊具体某个作家的创作。陈晓明是我国文学批评暨研究西方文学理论尤其是现代派文学的旗帜性人物。记者在几个活动间隙,就一些热点问题采访了他。 1 谈文学边缘化: 视听时代,文学作用更加重要 “作为一个以研究文学为职业的学者,却碰到了今天文学的‘没落’,你是什么一个心情?”记者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向陈晓明抛出问题。 陈晓明轻轻一笑,接着自问自答:“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文学总面临着咄咄逼人的审问:文学在今天有什么用?文学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还有地位和意义吗?今天中国大学教育大方向中还需要文学起作用吗?娱乐文化盛行的今天文学如何穿过这些纷纷扰扰,给这个娱乐至死时代的文化确立价值,并同时重建自身价值?从功利的角度,我们总希望看到直接的量化的价值,而文学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但我有自己的看法:相信文学的启示价值”陈晓明举例说,美国小说家多萝西·阿莉西在《相信文学》中把文学看成是“无神论者的宗教”,我国作家张炜写过一篇同样名为《相信文学》的文章中表达了他对文学的虔诚以及他特有的情怀。二人无独有偶、不约而同地呼喊出了文学的启示价值。约翰·契弗认为文学是“大众的幸福事业”,没有文学,我们不可能了解爱的意义,“启示价值属于文学作品,不论时代怎样变迁,我们都应有足够的信心相信文学的启示价值,而这种启示价值也必然是其他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取代的。” 陈晓明觉得今天关于很多文学的争论,回避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衡量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当下的中国文学既不是‘五四’白话文学运动时期朝气蓬勃的文学,也不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亦不是20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驱动器,更不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汉语言白话文学的艺术性探索的先锋。今天的文学就是文学本身,就是人们的兴趣爱好的一部分,或者是获得愉悦、获得知识以及提升修养的一种方式。” 同时,陈晓明认为说“文学边缘化”是不恰当的。他认为,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变得多样化,文学不再是社会的唯一主导,变成了文化的基础,影视、动漫、游戏的背后都要有文学。在视听时代,文学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要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