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问来使》非陶渊明诗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 顾农 参加讨论

    近日拜读李修建先生的《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中华读书报》2015年4月15日第15版《国学》),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好文章,其中说:“中国文化中有大量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如梅、兰、竹、菊、松、柳、荷、牡丹等等。它们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并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此说甚是。菊花同陶渊明关系密切。
    名人总是有他的效应,所以“成名”非常重要,竟在“成家”之前。当然,许多名人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名,更没有想到一些本来同他无关的东西也被挂在他的大名之下。
    李文中提到陶诗中涉及菊花的有五处,其中一处是《问来使》:“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向使者打听家里所种菊花的长势”。这首诗虽然曾经被收进陶集,却可以肯定不是陶渊明的诗。按该诗原文如下——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据诗意,此时陶渊明不在故乡,所以要向来使打听家里所种菊花的情形;而此使者来自天目山。查该山在今浙江省,与陶渊明家的屋子完全没有关系。据宋朝人蔡绦说,此诗“独南唐与晁文元二本有之”(《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引《西清诗话》),其他版本的陶集中皆不载,不知怎么一来就混进来了。在作品曾经长期依靠手抄本流传的时候,出现诸如此类的混淆是常见的事情。
    清人郑文焯指出:“世士以陶公寄情菊、酒,又是诗有‘归去来’一语,率尔附入陶集,诚不知天目既非其故居,而渊明欲归则归,亦无用其问来使耳”(《陶集郑批录》)。可见《问来使》虽然不是渊明所作,而混入陶集也是有原因的,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陶渊明同菊花、同酒关系都很密切,而这里恰恰有菊有酒,还有“归去来”,于是就大胆确认为陶诗了。
    后来更有进一步的发展,据说陶渊明有一个儿子陶佚与天目山有关,彭泽《定山陶氏宗谱》在“各支分迁”栏下载“四子佚公支下迁彭泽县城、天目、武陵、陕西等处”,而万历《新昌县志》则明确地说到“(陶)佚隐居杭天目及会稽”;到同治《新昌县志》更根据《问来使》诗认为在天目山也有陶渊明本人的“芳踪”。
    就算陶渊明确有后代迁居天目,那也远在陶公的身后,他仍然没有也不可能写这样的《问来使》;而说陶渊明本人到过天目山或者甚至一度住在这里,则没有任何史料或他的其他作品可以证明。为了一首来历不明的小诗,弄出越来越多的虚构来,在旧时的地方志中时有所见。其实那只是些传说。
    所以这首《问来使》同陶渊明的联系应当松绑,而这并不妨碍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的亲密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