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高建平: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与当代性(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阅江学刊》2014年1期 高建平 参加讨论

    四、多元现代性是否可能
    文化多样性与地方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陕北高原出高亢的秦腔,江南水乡只能出吴侬软语。不仅是音乐,在美术、文学以及各门艺术中,这种差别都可明显被看出,被感觉到。这种差别直接与人的性格有关。我们常常说,不同地方人,有着不同的性格。东北大汉的豪侠与上海男人的巧智,湘西女人的热烈与浙东女人的水灵,性格上的对比可以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哲学家们曾讨论过地理环境决定论问题,即文化是否由种族、环境、气候决定。对此,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主要是经济决定论派与地理决定论派在争。其实,经济决定,本身就不应该是抽象的经济指标来决定,人与自然的复杂互动,既与人种和文化传统有关,也与地理和自然环境有关,经济是这两者结合的一个方面而已。在现代社会,这种地方性有着被克服的趋势。陕北与江南,在生活上的差别就已经变得很小了。现代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同质性,又使造成性格差异的后天因素被取消。在这种情况下,差异还是否可能?
    语言差异是一个对文化差异有着深刻影响的因素。人是用语言思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语言不是表达某种既有思维成果的工具,它就是思维本身的工具和载体。语言的特点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而人们的思维成果也通过语言保存下来。进一步说,语言的丰富和发达是思维发达程度的标志。人们运用一种语言思维,同时就在实践和丰富这种语言。弗朗索瓦·于连说中国人不重视哲学上的“在”,是因为他们在印欧语言之外。但更为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远离欧洲语言的使用者,自己没有重视和发展这种观念而已。加入佛教因素后的宋明理学,“在”的观念就出现了。一种流动的“本体”观,可能就体现了某种程度的融合。有人告诉我,德国出了许多大哲学家,是由于德语适合哲学思维。我倒愿意反过来说,正是由于出了许多大哲学家以后,德语变得适合哲学思维了。
    语言的不同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也是民族间保持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语言间的可通译性是民族间可交流性的标志。语言间的不可通译的要素,如不可译的词语、来自民间、日常生活以及古代典籍的习语和成语等等,是民族间差异被保存的标志。从长时段看,不同语言间是走在趋同还是趋异的道路上,这很难说,应该是既趋同又趋异。来自翻译的新词使语言间趋同,来自日常生活的新词又可能使语言间趋异。当代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在走着一条复杂而不确定的路。
    如果仅仅从狭义的语言差异上讲是如此的话,那么,在一个更为广义的符号学的领域,实际也是如此。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自身的符号表意的传统。在中国古代,易象、文字、图画是三种符号表意系统,被认为分别表达理、识和形,即推理、知识和图像。进一步说,礼和乐,其实也是用动作和声音符号分别与理智和情感对应,并用它们的相互配合以达到社会上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的“别异”与“和同”。一些史籍,从《尚书》到《春秋》,其实都具有符号性,它们记录过往的历史和对历史的见解,让历史活在当下,成为当下生活的一部分。符号承载了文化的传统,它与语言本身相联系,又比语言更直接。这种传统会融合到民族和文化的血液之中,在现代化过程中,它又被迅速改变着。现代化过程本身就呈现为反传统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传统的运动,有的激进,有的温和,但受外来影响,自身受到彻底的、翻天覆地的改变,都是不可避免的,有时甚至在一个短时段里,可能会给人以传统的彻底消失的印象。然而,传统还会回潮,会以某种形式顽强地保存下去并展现出来,不断以新的形式活在当代。具体到个人,每一个人都是传统的承载体。文化的多样性,意味着个人保持自己的传统的可能性。一个开放的社会与一个封闭的社会的区别就在于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的差异。将差异看成一种危险,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差异或以武力征服,或以文化融化,这是封闭社会的特点;将差异看成是一种财富,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认为这会激发出灵感,形成创造力,这是现代的、开放的社会的做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应该是一件幸运的事。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到同一个空间之中,友好相处,相互了解。背负着不同的文化积累,面对同样的经历,处理共同的问题时,人们的见解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就是说,文化在不同地域中形成的多样性,可以转化为在同一地域的多元性。“多样”应该得到保留,这种“多样”在现代化的大过程中会受到侵蚀,逐渐淡化,但仍会保留下去。另一方面,在同一地域、同一空间中的“多元”会兴起。“多样”向“多元”转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关于文化是否有高低的问题,依据文化相对主义,不同的文化之间没有高低之分。文化之间只有差异,没有共同的标准来衡量它们之间的高低。将一些文化看成是高等文化,另一些文化看成是低等文化,或者将一些文化看成是在进化的序列上高一些,另一些文化看成是在进化的序列低一些,都是错误的。具体说来,我们不应该将某种文化看成是我们的昨天,将另一些文化看成是我们的明天。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不是我们的昨天,一些发达国家的生活状态也不是我们的明天。我们不应该按照一个进化序列表来把全世界的不同的文化都排列进去。世界发展的一些阶段论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会有一些相应的变化。但这只具有可能性,不具有必然性。在不同的文化中,“进步”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各种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的现代化道路,因而,是现代化是复数的。不同的文化有着自己的传统,它们在走向现代过程中,有可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寻求和生成自身的现代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现代文化。现代性也是复数的,不存在单一的现代性。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来衡量现代性程度。
    然而,这并不像文化相对主义者们所认为的那样,不同文化之间没有高低之分。不同的文化都各有其自身的标准,绝对不能用一个文化的标准来看待和对待另一个文化。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当年我在瑞典读书时,瑞典报纸上登过一个案例。一位穆斯林男子在街上的酒吧门口杀死了自己的妹妹,理由是,他的妹妹与男人去酒吧,违反了教规,伤害了家族的荣誉。按照瑞典的法律,在街上杀人,当然是不允许的,但按照这个文化的规定,这是honour killing。争论的结果,当然在瑞典要按照当地法律处理。如果这样的行为在一些国家现在还被认可的话,那么,也许将来也会修改法律,不再允许这样的事。其实,文化本身也是在进步的。中国古代也有把自由恋爱的男女沉潭的惩罚,后来就作为恶法被取消了。过去,妇女裹小脚,西方人嘲笑,而中国人坚持,当作民族的特性。后来,也觉得西方人嘲笑得对,要废除。再后来,放脚、禁裹小脚,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文化的高低,需要以文化自身的历史参照系来比较,也需要在不同的文化间进行比较。文化是要进步的,这个进步,不是完全否定自身,谁先进就学谁。各种文化都有着自身的传统,自身的现实处境。只有根据自己的条件,在自身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向前走,才能向上发展。在不同的现代文化之间,存有的是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可以是在不否定自身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是相互激励、相反相成。通过这种对话关系所达到的是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而绝不是相互取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