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像山一样思考”——论迟子建创作对生态美学的启示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马宇飞 参加讨论

    
    当下生态美学研究困境之二就是如何处理理性与感性的关系问题。当代生态美学兴起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反启蒙理性,学者们认为是理性主义对自然的“祛魅”,引发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欲。但是,目前生态美学研究的一个悖论就是生态美学是反理性主义的,希望人类能逐步恢复丢失了的对整体世界的内在感受能力。然而,这一切却都是以理性言说的方式进行的,感性与理性融合的“内在感受能力”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依然是一种理论诉求,而不是真正的内心感悟。
    迟子建的作品不深刻也不复杂,却有一种动人心弦的力量。这力量可能就源于“人对整体世界的内在感受能力”,只有这样才可能体会到自然的圣洁与博大。迟子建文字血脉里涌动着“伤怀之美”:“那是一条漫长的雪道,它在黄昏时分是灰蓝色的。大人们抄着袖口跟在雪橇后面慢腾腾地走着,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言语,世界是如此沉静。快到家门口的时候,天忽然落起大片大片的雪花,我眼前的景色一片迷蒙,我所能听到的只是拉着雪橇的狗的热气沼沼的呼吸声。大人们都消失了,村庄也消失了,我感觉只有狗的呼吸声和雪花陪伴着我,我有一种要哭的欲望,那便是初始体会到的伤怀之美了。”这是大自然的神性、动植物的灵性与人类的心灵悟性之间神秘互渗形成的一种诗化境界。这是纯粹的理性话语表达不出来的,只有文学艺术才能让人身临其境,拥有一种心灵自觉。只有真正拥有心灵的自觉,才能发现自然圣洁博大的美,在人与自然的神秘互渗中随处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微笑”。迟子建作品中描写的都是东北乡村平凡的景物:庄稼、房屋、月光、冰雪、树挂、河川……它们常常带有圣洁感,洋溢着天堂的气息。
    生态美学力图把被理性主义“祛魅”的自然逐渐“复魅”。这个过程仅靠理性反思是不够的,只有人拥有内在心灵的自觉才能实现。而这种内在心灵自觉应该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觉醒的,单纯依靠理论建设只能是缘木求鱼。
    
    生态美学研究困境之三是只强调关注自然,忽略了对人的建设性反思。西方生态主义者倡导“关系性的自我”,深层生态学家曾经提出“生态自我”的概念,但我国的大多数研究中,“人”只是“主体至上”思潮中的批判对象,缺少建设性反思。在生态美学中,人的位置何在?人类应该确立怎样的自我?什么样的“人”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迟子建塑造的淳朴乡民也许可以提供一点启示。这些乡民是回归本真人性的“自然人”,他们率真敦厚,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真正与自然和谐共处。他们的心灵没有被贪婪的物欲污染,带着原初文明色彩,并没有被现代理性主宰。他们对生命是如此敏感,甚至连一片最小的草叶也需要呵护有加。因此那博大脱俗的自然也把这些乡民生命的灰色洗涤透亮,让普通的小人物跳出喧嚣的世俗节拍,连疼痛都融入一种诗样的生存意境——平静的欢愉,灵性的温柔,圣洁的孤寂。这是迟子建营造的诗意人生。但无论作家描写得多么优美,都不能不承认这些小人物都在苦难中挣扎,饱受贫困的侵袭。而且迟子建笔下的“自然人”虽然如孩童一般纯真善良,但缺乏理性反思能力,在生活的洪流中只知道顺其自然、安分守己,没有奋斗的欲望,也没有改变生存状态的能力。这样的“自然人”难道就是符合生态理念的理想形象么?
    现代文明进程以破坏自然为代价,人类习惯于对大自然无节制地掠夺。为了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限制人的欲望,在理性之外发掘人的内在心灵自觉是很有必要的。西方的生态学家在理论上设计了一个理想的“自我范式”,但将其引入中国实践是很有问题的。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并不发达,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地区,人们的生活还相当贫困,文化教育也不平衡,相当一部分人缺乏理性反思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强调生态保护,忽略了人的发展,那就本末倒置了。生态美学的理想是要实现人的“诗意栖居”,这里的“诗意”不应该是作家或美学家用艺术想象营造出来的,这是反观迟子建的自然世界得到的启示之一。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