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马克思的感性论与20世纪美学的感性解放(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 汪正龙 参加讨论

    四、重估马克思感性论的美学意义
    马克思的感性论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威廉·亚当斯就把马克思的美学称为“解放感觉”的美学,认为马克思把近代以前关于美的本质探讨转向美的生成,“富有成效地利用审美维度作为钥匙去想象非异化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它看起来似乎很像是某种艺术才能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体。在一个有序的充满人性的世界中,劳动将是我们内在的创造力的实现,如同艺术的创造过程实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一样。……马克思通过把生产与创造、创造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联系起来,使经济领域负载了审美的含义与可能性。”[25]
    应该说,马克思的感性论思想对美学这一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在近现代美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某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首先,马克思的感性论思想把传统美学对美的认识论研究,转向人的实践、人和对象的关系,与20世纪美学一脉相通,体现了马克思美学思考的现代性。如同海德格尔说的,马克思通过实践沟通主客体,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对西方“形而上学的颠倒”[26]。20世纪西方美学很少追问美的本质,艺术和审美中主客体的交互关系或主体间性成为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这一理论趋向无疑也与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强调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有关。
    其次,马克思对感觉、感性的丰富性与全面性的强调预示了20世纪美学对与身体有关的感性问题的研究。邓晓芒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包含了一种“感性学”,其特点是“强调感性个体的自由、自发的创造性”[12]4。“马克思的感性本身不是一种静止的直观形式,而是一种充满内在矛盾冲突的过程。它有着各种不同的丰富内容,也有由于自身矛盾而带来的片面化、抽象化的趋势,因而体现为一种自我对象化、异化并在实践中扬弃异化的历史,但这个历史本身仍然是感性的。”[12]7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马克思的感性论把审美活动同人的现实需要、现实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人的感性活动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出发,充分肯定了人类认识和把握对象世界形式的多样性。在马克思那里感性本身也是社会的和工业历史的产物,感受性中包含了精神性,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这里面包含了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方式。马克思所展望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感性和个性的极大发展和人的创造性的全面实现。“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0]85也就是说,感性兼有当下性与超越性。审美不仅是感觉的全面解放,还与个性的塑造以及完美社会的创造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人说,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位于以劳动实践为中心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感性第一次进入了本体论范畴,这样不仅他的感觉和感性的论述,即便是他的劳动、分工、私有制、意识形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也获得了全新的美学意义,因而马克思的感性论思想“是对西方数千年形而上学美学的一次真正的颠覆和解放。感性学和美学的人本维度与社会政治维度以及自然的人化向度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个整体”[27]。
    但是,感性特别是与身体知觉相关的感性既可能推进人的解放,也可能以无意识的形式使人不知不觉步入欲望的牢笼。20世纪的美学特别是后现代语境中的美学常常以“感性”为名耽溺于欲望和快感,其实遮蔽了感性的超越性且缺乏对本能以及商业对感性的本能化利用的反思。由于马克思的感性论包含了人的全面解放的思想旨趣,从现代到后现代更大的语境来审视,他的感性论更具有辩证性与警醒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