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克思论感觉和感性的解放 马克思早期多次谈到感觉与感性问题,他的感性论虽然主要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却与美学息息相通。早在博士学位论文中,马克思就认为,“是自然在听的过程中听到它自己,在嗅的过程中嗅到它自己,在看的过程中看见它自己。所以,人的感性是一个媒介,通过这个媒介,犹如通过一个焦点,自然的种种过程得到反映,燃烧起来形成现象之光。”[8] 马克思部分吸收了康德、席勒、黑格尔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借鉴了费尔巴哈的美学思想,确认人是感性的、自然的存在物,赋予感性以非常突出的地位。他指认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可见,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9]308。与费尔巴哈相比,马克思凸显了人的感觉、感性的实践性与主动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0]54 马克思认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把人的自我对象化看作人的现实的对象性,人的本质力量在于凭借外部对象并在外部对象中充分利用一切“对象性”的东西。“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并赋有对象性的即物质的本质力量的存在物,既拥有它的本质的现实的、自然的对象,它的自我外化又设定一个现实的、却以外在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不属于他的本质的、极其强大的对象世界”[9]323,这个对象世界体现了人的本质,是对人的肯定。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这种对象性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10]77。人的对象性活动的最一般形式就是劳动。马克思把全部人类历史看成是人类通过劳动诞生的。“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0]274马克思正是从人的实践活动的自由自觉的类特性方面看待人的生产和动物“生产”的区别的,并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美的规律”学说。关于美的规律,国内学界讨论很多,在这里不拟展开论述。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马克思强调人的对象化劳动具有一种把主体尺度和对象尺度融为一体的实践理念,所以它“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11]208。可见,在马克思那里,实践论、感性学(美学)是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不仅确立了人的感性活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还进一步在肯定人的本质的多样性的基础上肯定了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的多样性。马克思把人的对象化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人之所以能在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是因为对象体现了它的类本质。“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是不同于耳朵的对象的。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9]304-305马克思所说的一切对象对于人来说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人不仅通过思维,还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包含了把审美活动由感性认识引向感性活动的意思在里面。 马克思超越了近代追问美的本质的认识论思路,在主体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探讨美的生成。在马克思看来,人和对象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人的对象化活动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使之全面人化,也发展和丰富了感觉、感性乃至人自身。“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因此,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9]305 马克思对感性活动的倡导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私有财产制度是一种物对人的统治,它不仅把人与人的关系变成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物的关系,而且把人对物的感觉变成单纯的拥有的感觉。废除私有制可以使需要和享受失去利己主义性质,因而也使感觉获得解放。私有制使得 “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眼睛成为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成为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因此,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9]303-304。而感觉的异化是会破坏审美的丰富性的。“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也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因此,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9]305-306只有全面地占有对象,才能展示人的全部感觉并导致审美的发生。“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对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的占有;这些器官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的实现”[9]303。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可以丰富和提升人的感觉和本质力量,并与世界产生进一步的对象性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又使自己的五官感觉不断进化。所以有学者评价说,“马克思的感性不仅是感性知觉或感性直观,而且是感性活动,因而是实践,所以这种主观感性同时具有一种证明和肯定客观世界的主体性能力”[12]192。 马克思对感觉和感性活动丰富性与全面性的倡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中感觉、感性被压抑的状况,恢复了美学原本具有的身体性与精神性的双重维度,使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到近代到20世纪所发生的从感性认识到感性活动的转变这样巨大的美学潮流之中。伊格尔顿就说,“现代化时期的三个最伟大的‘美学家’——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所大胆开始的正是这样一项工程:马克思通过劳动的身体,尼采通过作为权力的身体,弗洛伊德通过欲望的身体来从事这项工程。”[13]18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