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超越的目标是自己——关于《无岸之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读书周报20130531 龙彼德 参加讨论

    
    《无岸之舟》龙彼德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时间过得真快,自1958年第一首诗发表至今,我已在诗途上跋涉了五十四年。回顾那一路的风雨晦明、曲折坎坷、酸甜苦辣,我不禁感慨系之,心潮起伏,久久难以平静。
    我是从写自由体开始的,学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和艾青。大跃进新民歌高潮骤起,我就卷进了写民歌体的偏激之中,曾有过一天写诗四十首的纪录,几乎全是浮夸、虚假、狂热的时代病,没有一首能留下来。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写的诗,大部分是应时代之“运”而生,存在着明显的图解政治的倾向,以及卒章言志、急于点题的缺陷。这种概念化、简单化的写作,磨秃了诗笔的灵性,成了继续前行的沉重包袱,以至于我八十年代初的整个创作,就是以甩包袱的形式进行的。我不得不把与一切写诗的旧习惯、创作的旧模式的决裂转化为与自己旧我的决裂,如同将锋利的解剖刀朝向自己,这多少有些惨烈的味道。八十年代,我先以“祖国”为抒情的主旋律,建立了一个“祖国体系”,在全国各报刊发表了若干组近百首《祖国抒情诗》,于不知不觉中又再度落入“急于点题”的怪圈,即无论写什么都要与“祖国”相连。继之,我进入对青春时代在黑龙江度过的蹉跎岁月的追忆,以“青春体系”补充“祖国体系”之不足,其实质仅仅是一次创作题材的转移。尽管我作诗的风格由豪放激越渐变为冷峻悲壮,但毕竟是咬破一个“茧”又新做了一个“茧”,其结果仍旧是“自缚”。随着中国诗坛普遍地向生命回归,我作诗的触须也向“生命意识”伸展。寻找生命体验(即情感结晶)与人生经验(即历史积淀)的交点,把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与生命总体的普遍性结合在一起,在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即相反的两极———欢乐与悲伤、希望与恐惧、新生与毁灭———中展现生命的意义,成为我的主要追求。原意是想以“生命体系”来接替前两个体系,所以连续发表了好几组以《生命树》为总题的咏物抒怀诗。没料到,一旦让诗笔承担起生命的两难,祈求人类普遍的爱心时,诗也就冲决了“体系”的拘囿。任何总题都是不适宜的,它只能带出线性思维,而这种思维在我的诗中已经出现了。于是,我在九十年代初宣布:“打破体系!”以引进多元化的象征、暗示、张力、多义、超现实、立体……
    在这里,我要顺便提一下我对台湾现代诗人的研究。台湾诗人(现在称洛夫、痖弦一辈诗人为“前行代”诗人)对西方现代主义诗与中国古典诗的双向吸收,集大成,争取“国际、民族、本土的快速融合”,启发我也向这两个方向去寻找借鉴与参照系数,将横的移植与纵的继承结合起来,即将外国诗(包括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新鲜经验与中国诗(上自《诗经》下至当代)的优秀传统融汇在一起,在中外宽可全地球的横坐标、古今长达几千年的纵坐标所构成的立体交叉点这个迷人的金十字上,发展中国现代诗,以实现对西方现代主义诗与中国古典诗的双重超越。正是从上述思考出发,在总结了前辈与当代诗人的探索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诗”的命题,并为自己制订了一个公式:“我———非我———新我”,去完成这个命题。
    是的,诗的价值就在于超越,但要实现这“超越”二字谈何容易!就拿向外国诗寻找借鉴来说吧,外国诗浩如烟海,翻译成中文且翻译得较好的不过是九牛之一毛,你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敏锐的识别能力、创新的自主精神,是很难选准、读透并“拿来为我所用”的。何况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斥着物质与欲望的社会,你很难去掉浮躁、功利,沉下心来,用两三年的时间复读、精读、深读一个获诺贝尔奖的诗人,如2011年的获奖者———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他的作品数量较之其他获奖者少(1931年出生的他到2004年共写出210余首诗)。半年之内,我读了三次,始终没学到他的一招半式。这给了我一次深刻的教训,也让我头脑清醒———关键在于“超越”的目标不该是别人,而应当是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是来不得半点浮夸、奢华、侥幸和含糊的。关于“我———非我———新我”的公式,我在1999年的解释是:既要正确地估价自己,更要大胆地否定自己,用相当的气力、相当的时间,去“非我化”、“陌生化”。打破思维定式,在“非我”的基础上达到“新我”,既有自己固有的个性,又增添了许多新的特色,这便是自我的更新。在经历过迷惘,经历过起伏,经历过反省的今天,我更意识到惯性的沉重、惰性的巨大、创新的艰难,“非我化”、“陌生化”绝对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经常进行,一生践行,方能一点一滴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一步一步地接近真诗———难怪里尔克在《马尔特·劳利得·布里格随笔》中会这样写道:“我们应该一生之久,尽可能那样久地去等待,采集真意与精华,最后或许能够写出十行好诗。”
    《无岸之舟》便是我最近的一次实践与努力。它共收诗102首,一半以上是2010年至2012年的作品。有短诗也有长诗,形式多样,在整齐中加以变化。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高贵的灵魂”,从文人(历代至今)的角度,写对待苦难、对待逆运的态度,赞美高贵的灵魂,彰显民族的精神。第二辑“记忆中的三条江”,即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以及这三条江围出的平原———三江平原。那是我的第二故乡,留下了我的青春岁月;世代居住在那里的赫哲人,使边疆充满了浪漫气息和诗意;那里的环境保护较好,但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我调回南方以后,曾无数次返回到那里,体验生活,补充能量。第三辑“大地的镜像”,收集了我的旅途所见与所思。按照“百度”的解释,“镜像”就是镜子中的物像。在这里,我奢望能呈现人类的生存状态。第四辑“坐六”,这是我于1988年至2002年历时15年写成的长诗系列,由《坐六》、《止水》、《大海兽》、《大裂谷》、《听〈安魂曲〉的六个最佳地点》、《时间游戏》这六首长诗组成,内容涉及民族与世界、人类与自然、存在与时间、灵魂与救赎……熔现实、哲思、文化于一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