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文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思想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冯宪光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高扬文艺人民性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根本标志
    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如何界定真假马克思主义文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者不断思考的问题。目前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影响较大的文艺理论,除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还有存在主义文论、现象学文论、精神分析文论、结构主义文论、后殖民文论、女性主义文论,等等。这些文论之间的根本区别并不在它们各自有什么具体的文学主张,比如是主张现实主义或是现代主义等,而是在于它们有各自冠之以其名目的来自原发基础理论的不同核心思想。所以,我一贯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底线和根本标志不在于具体文学主张,而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底线和根本标志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底线和根本标志。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底线和根本标志呢?我认为,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始人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底线和根本标志,这就是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中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根本思想。
    其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即人类社会的基础结构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演变和发展的形式,社会制度的变化是由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的,等等。由此“一切社会的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第547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其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当时他们身处的现实社会进行分析,建立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理论,指明资本主义主要的阶级、阶级关系,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反抗资本统治的斗争的正义性,以及从当时现实社会发展到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社会制度的历史可能性。恩格斯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该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同上书,第546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底线和根本标志以及文艺人民性的核心思想都来自于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根本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指明,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生产,特别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产品的生产,从事这种生产的基本力量是劳动者,是人民。因此,历史归根结底是人民创造的。恩格斯指出,“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社会上可以没有劳动阶级而存在的”,“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15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人民大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但是,正如恩格斯指出,在现代社会,“社会的产品被个别资本家所占有。这就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同上书,第565页)长期以来,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劳动者不仅被剥夺了享用亲手生产的物质产品的权利,而且也被统治阶级的文化体制剥夺了享受精神产品的权利。而 “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同上书,第566页)在以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以及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推动产生的社会主义文艺,都以文艺人民性作为自己的核心思想和核心价值,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历史进程中形成的。
    在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那里, 他们在很多著作里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状况、运行机制、危机根源和用另一种社会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和前景,因此着重论述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坚持用阶级性来划分社会的人群,相对而言较少使用“人民”这个词语,但是绝不是反对和没有使用“人民”这个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的概念。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解放的伟大学说是在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延伸、发展而来的。马克思在1842—1843年间发表于《莱茵报》的许多革命性文章,集中地阐述了报刊出版物的人民性问题。他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的第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新闻出版的自由究竟是特权阶层的自由,还是人民应该享有的权利问题,认为自由报刊应该具有人民性,代表人民的观点,他说,“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第195-19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这一段时间,马克思还没有创立他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但这一段话经常为研究者所引用,那么,这些关于人民应该拥有的文学表达自由和对文学进行评价、裁决权利的论述,应不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的前言认为,“这些观点实际上维护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同上书,第6页)而且说,“参加《莱茵报》的工作, 对马克思的政治和理论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推动他认真地研究社会经济问题, 从而突破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局限,逐步确立他自己的政治和理论观点, 并为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的彻底转变做好了准备”。(同上书,第11—12页)应该看到, 马克思在那个时候,就把人民的主体基础放在了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工人身上。他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们的宠物,人们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正是那种用工人的双手建筑铁路的精神, 在哲学家的头脑中建立哲学体系”。(同上书,第219—220页)工人劳动过程中的精神就是人民的精神, 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表明, 马克思早年关于文艺人民性的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文学,表达工人情绪、意愿的思想是一致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作的著作《神圣家族》中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这里确立了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 从此它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文艺观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奠基人那里,人民的概念始终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与占据和控制经济、政治、文化权力的统治阶级对立的下层广大群众, 其主体基础则是工人阶级。值得一提的是,1888年4月恩格斯给哈克奈斯写信,指出她写作的《城市姑娘》的主要缺陷是,“工人阶级是以消极群众的形象出现的,他们无力自助,甚至没有试图作出自助的努力”,恩格斯说,“工人阶级对压迫他们的周围环境所进行的叛逆的反抗,他们为恢复自己做人地位所作的令人震撼的努力,不管是半自觉的或是自觉的,都属于历史,因而也应当在现实主义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70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社会主义文学对历史的书写是对人民创造历史的进程的书写,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解放而进行的斗争就是大写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文艺人民性核心思想要求文学书写这个大写的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