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究竟是谁能够体现时代?”——论许京的文学趣味社会学及其影响(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2013年5期 方维规 参加讨论

    注释:
    ①该文约写作于1900年前后,译文参见方维规主编《文学社会学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05—312页。
    ②(35)参见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符锦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140页,第28页。
    ③④⑤⑦Levin Ludwig Schücking, "Literaturgeschichte und Geschmacksgeschichte. Ein Versuch zu einer neuen Problemstellung", in: Germanisch-Romanische Monatsschrift, Jg. 5(1913), S.561-577, S 564, S.565, S.568.
    ⑥参见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⑧这个概念是德国学者菲根提出的。他的代表作《文学社会学的主要方向及其方法》的主导思想是,文学社会学应当是一门“特殊社会学”,或曰“专门社会学”,它的研究方法和对象都应该服从于普通社会学。换言之,文学社会学考察文学的基本准则不是美学范畴,而是社会学范畴。
    ⑨将近半个世纪之后,埃斯卡皮在其《文学社会学》(1958)中表现出同样的态度。他诟病学校里讲授的文学作品与社会上流行的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讥讽学校竭力培养所谓“内行读者”的理论水平和判断能力。在他看来,把大量时间浪费在研究一些普通人永远不会看两遍的、索然无味的作品上,当被看作荒唐可笑之事(参见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第139页)。
    ⑩《文学趣味社会学》于1923年出第一版,1931年出第二版增补本,1961年出第三版修订本。该书于1928年译成俄语,1943年译成斯洛伐克语,1944年译成英语,1950年译成西班牙语。这部著作在出版后的几年影响较大,60年代又被重新发现。但是总的说来,它的影响是有限的。
    (11)(12)(13)(15)(16)(17)(18)(21)Levin Ludwig Schücking, Die Soziologie der literarischen Geschmacksbildung, München: RJ1XC02.jpgsl & Cie, 1923, S.15, S.17, S.17, S.113-116, S.121-122, S.15, S.124, S.53-54.
    (14)Levin Ludwig Schücking, Die Soziologie der literarischen Geschmacksbildung, S. 113-114.许京关于“时代精神”、“文学趣味”、“全体人民”等问题的思考,虽然没有挑明,实际上却与当时日耳曼语言文学研究中兴起的文学观念针锋相对,后者宣扬文学的人种思想和特色。
    (19)Cf. Jürgen Scharfschwerdt, Grundprobleme der Literatursoziologie. Ein wissenschaftsgeschichtlicher J1XC03.jpgberblick, Stuttgart/Berlin/KJ1XC02.jpgln/Mainz: W. Kohlhammer, 1977.
    (20)后来,韦勒克在论述作家声望的时候也谈到了同样的问题:鉴于“趣味的变迁”总的说来具有社会性,人们便可在社会学的基础上更为确定地把握作家声望问题(参见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108页)。
    (22)(23)ErichRothacker, "Der Beitrag der Philosophie und der Einzelwissenschaften zur Kunstsoziologie", in: Verhandlungen des Siebenten Deutschen Soziologentages, Tübingen: Mohr, 1931, S 143, S.132.
    (24)在此,罗特哈克尔接过了曼海姆的理论,将马克思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视为“整个文化社会学问题的关键”(Erich Rothacker, "Der Beitrag der Philosophie und der Einzelwissenschaften zur Kunstsoziologie", in: Verhandlungen des Siebenten Deutschen Soziologentages, S.135-136)。不过,他所接受的是被曼海姆修正过的马克思主义“决定因素”,即完全用“历史存在”取代“社会存在”概念,尤其是取代“经济存在”。他认为这一扩展令“历史存在”概念成为一切人文科学的公理。
    (25)(26)(27)Erich Rothacker, "Zur Lehre vom Menschen. Ein Sammelreferat über Neuerscheinungen zur Kultursoziologie", in: Deutsche Vierteljahresschrift für Literaturwissenschaft und Geistesgeschichte, Jg. 11, H.1(1933), S.145-163, S.152-153, S.151-152.
    (28)(29)(30)Ernest Kohn-Bramstedt, "Probleme der Literatursoziologie", in: Neue Jahrbücher für Wissenschaft und Jugendbildung, Jg. 7(1931), S.719-731, S.727, S.728.
    (31)Karl ViJ1XC04.jpgtor, "Programm einer Literatursoziologie", in: Volk im Werden, hrsg. von E. Krieck, Jg. 2, H 1(1934), S.35-44.
    (32)Arnold Hauser, Soziologie der Kunst, München: Beck, 1974.韦勒克也有同样的说法:“每一个社会的层次都反映在相应的社会趣味的层次之中。”(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109页)
    (33)Arnold Hauser,Soziologie der Kunst,S.588.豪泽尔认为,唯独精英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中、下阶层的艺术不管思想多么重要,都无法与之相比。精英艺术在继承传统和创新方面都有自己的高度,而民间艺术一旦放弃传统就不成其为艺术了。为适应城市大众,不受传统约束的通俗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娱乐业的产物。说到底,他认为“只有一种艺术”,即高雅艺术:“高雅的、成熟的、严肃的艺术,描绘的是明晰的现实画面,严肃地思考生活问题,并竭力探索生存的意义。”(参见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588页)。显而易见,精英意识浓厚的豪泽尔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趋于简单。
    (34)埃斯卡皮对此没有直接标明,只是在该书关于文学社会学的“历史沿革”篇中一笔带过许京的研究方向。
    (36)关于联邦德国(西德)和民主德国(东德)的接受理论,参见方维规《文学解释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载《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2期;方维规《“文学作为社会幻想的试验场”——另一个德国的“接受理论”》,载《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