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现当代散文中的北京胡同文化(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陈亚丽 参加讨论

    简单而复杂
    季羡林这样描写他所住过的四合院,据说也是当年黎元洪大总统住过的:“它地跨两个胡同,其大可知。里面重楼复阁,回廊盘曲,院落错落,花园重叠,一个陌生人走进去,必然是如入迷宫,不辨东西。”“然而,这样复杂的内容,无论是从前面的东厂胡同,还是从后面的翠花胡同,都是看不出来的。外面十分简单,里面十分复杂;外面十分平凡,里面十分神奇。这是北京许多小胡同共有的特点。”(11)这何止是北京小胡同的特点,这就是北京哲学!作者不愧是哲学家,用这两组矛盾、对立的词汇,精确地概括出北京胡同以及北京人的“精神内核”。胡同里存在的许多现象、事物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体现着这一对立统一的哲理。可以说,这是对北京胡同诸多事物、现象的深度总结与凝练概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其实总结者是作家,而这一思想的来源当然是胡同本身。就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所说:“人的思想基本上既是社会的又是公共的——它的自然栖息地是庭院、市场和城镇广场。”(12)这种“既简单又复杂”的哲学理念充分而集中地体现在“思想的栖息地”四合院里。
    与季羡林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散文家详细描写过四合院的结构:“四合院,不管大的,小的,关上大门过日子,外面看不见里面,里面也不必看到外面,与人无憾,与世无争,恬静而安详,是理想的安乐窝。”(13)四合院因为这种显见的封闭性,所以无形中就形成了它的简单与神秘共存的特征。四合院里面通常是四面房屋,中间院落的口字形;一进大门,是影壁墙,“磨砖刻砖,讲究起来,无穷无尽”,仅就三间南房来讲,“外面看和里面看并不一样。外面看中间一间开门,左右各一间,进屋一看,则只有西面一间,东面是墙……”(14)院子里有东、西月亮门以及隐藏着的一丈见方的小院,南屋对面还有垂花门(15)等等,的确像季羡林所概括的那样,外面简单而平凡,里面复杂而神秘。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复杂,居住方式更复杂。“老一代老爷、太太住北屋,第二代大爷、大奶奶住西屋,东屋是下房,保姆、奶妇带孩子住。……”(16)民俗学家这样概括:四合院“房屋建筑一般是正房高于侧房,住房安排一般是家长正房,即住堂屋之右侧,兄弟子侄住侧房或耳房”(17)。四合院是“家长制的符号”,“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四合院的复杂,不仅体现在结构上,同时还体现在院子里花果扶疏的种植上。无论贫富,绝少不了绿植,至少有一颗枣树。若有愿意摆弄花木的主人,还会种植葡萄、石榴、杏树以及美人蕉、菊花等各种花木。富裕人家可能还会养鱼。简单的外表,包裹着繁复的内里。
    “京白”是流通于老北京胡同里的一整套日常用语,包括俗语、谚语、俚语等等,看上去简单,但实际上却很复杂。有些人误以为“京白”就是儿化,那就大错特错了。“京白”,最突出的特点是讲究礼数。老北京人最在意的就是一个“礼儿”,讲究的是“礼多人不怪”、“礼尚往来”。萧乾在《北京城杂忆》里用了大量篇幅介绍“京白”,并总结了四大特点。他说,第一是讲究分寸,第二是委婉。举的例子,是售货员对顾客说的三句话,其实与其说是委婉,不如说是对顾客的尊重以及对顾客心理的迎合。说到底,还是礼貌与和气。第三是用词巧妙,第四是儿化用法。其实无论是讲究分寸还是委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让听话人舒服。“京白”里有对听话人心理的揣摩,透着说话者的细腻。另外,“京白”里透着老北京人的智慧,“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儿”,老北京人讲话绝不浅白,而是极其艺术,话里话外,都有内容。如果不是长期居住在四合院里,有些话恐难听懂。比如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腊月二十三要“扫房子”,生活中,不能说“打扫”,而要说“掸尘”(18)。
    铁凝在散文里也关注到“京白”,她也概括出“京白”的具体特点,即“热情、啰嗦而又不失利落的对话”,比如“您慢走”,“您有功夫过来”,“瞧您还惦记着”,“您呐……”(19)“京白”委婉客气,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一个“您”字,鲜活地将老北京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体现出来。老北京人总是习惯把对方当作尊贵的客人。通常情况下,不是非得晚辈对长辈才用“您”,有时倒过来也用,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外地,很多地方是没有这个词的,有些外地来京人员最初到北京时,就不会说这个“您”字。这让长期在北京生活的人很不习惯,觉得那些外地人很没有礼貌,其实这是个误会。铁凝所归纳的那些短语,在老北京人的普通生活中应用频率应该是最高的。“您慢走”,不管对方有没有可能遇到“不安全”,都要表达对对方的真切关心,提醒对方小心,接近于英语里的“take care”,小心的对象,不只是路面,还有其他的比如自身安全等等。大白天的送客人,照样可以说:“您慢走。”同样也不一定非得是晚辈对长辈。长辈对于客人、年轻的女性都可以用这样的“客套”。“您有功夫过来”,表示对方是受欢迎的,类似于“欢迎再来”。当然比“欢迎再来”更通俗也更亲切。“瞧您还惦记着”,是用一种“略带埋怨”的口吻表达了百分百的感激之情。这就是“京白”的内在韵味。也是人情味儿的集中表现。这样的语言恰好体现出他们多礼而不虚假,热情又不啰嗦的特点。与老北京人的特质相符,是老北京人真实的生活习惯、内心世界的外在呈现。
    总而言之,无论是老北京人的居住环境,还是老北京人的言语习惯,都渗透着既“简单、平凡”又“复杂、神奇”的特点,称之为“北京哲学”似不为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