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纯真与博大——林非散文的情感世界(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当代文坛》2013年4期 王兆胜 参加讨论

    二炽热与平淡
    纵观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发展,有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是:优秀作家往往都善于处理情感的“冷”与“热”,他们往往不是孤立而是辩证地理解二者的关系。像鲁迅的《野草》较为热烈,而《朝花夕拾》就显得平淡多了。不过,在热烈的《野草》中却又不乏《雪》这样的优雅平淡之作,而其中的不少篇章又有着冰一样的寒冷;同理,平和淡雅的《朝花夕拾》也有《藤野先生》这样富有深情的文字,更有“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14)这样情深似海的句子。林非散文的情感也是如此,它有时炽烈奔放,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江河;有时又似春花一样温柔和美,自然而然地绽放在和煦的阳光之下。透过炽热与平淡的情感处理,我们可以分明领略林非散文的情感流向及其艺术魅力。
    刘勰曾有言:“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相反,如“繁采寡情,味之必厌”(15)。可见,情和深情之于为文的重要性!宗白华说得更是直言不讳:“深于情者,不仅对于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浅俗薄情的人,不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谓真乐。”“晋人富于这种宇宙的深情,所以在艺术文学上有那样不可企及的成就。”(16)从这个意义上说,深情无疑是为人为文不可或缺的条件。在这一点上,林非也不例外,他一直强调深情之于散文的重要性。他说:“只有将真正使自己感动得无法抑止的情绪,很自然和诚实地表达出来,才有可能充分地去感动读者。”因为“古今中外多少优秀的佳篇,都充分地流露和倾泻着自己的情感,有的像炽热耀眼的阳光,有的像奔腾呼啸的大海,有的像壮怀激烈的咏叹,有的像伤痛欲绝的悲歌,有的却又像欢天喜地的赞颂;当然也有与此很不相同的情形,那就是异常含蓄与蕴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表面看来似乎并不强劲和猛烈,但是在欲说还休的抑扬顿挫之中,可以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这股感情潜流的曲折回旋,因而会产生更多的回味,值得更充分的咀嚼”(17)。有了这样的自觉意识,林非散文的情感就是真切而热烈的,它是从一个富有深情的人心中流出的生命之歌。
    从题目上即可见出林非散文热烈如火的情感,像《三峡放歌》、《一颗燃烧的心——悼念散文家吴伯箫》、《我心中的秦牧》、《异邦的知音》、《荒煤,我心中的丰碑》、《浩气长存》、《欢乐的歌》、《愧为学者》、《死亡的咏叹》、《唐诗的海洋》、《阮籍的豪言壮语》、《读到生命的最后一天》、《希望与梦想》、《珍贵的收藏》、《读书梦》、《我心中渴慕的散文》等都是这样。它们一是情由“心”生,当然情真意切。二是直截了当、毫不伪饰。三是开放、大胆、炽热的表达,这是激情的燃烧与迸射,是心光的闪烁与照耀,所以令人有灼热之感。四是豪情满怀,是从一个大丈夫身上涌现出的心灵的最强音,所以有阳刚之美。这些题目仿佛林中的响箭,也像大漠中的驼铃,还似军中的战鼓,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的心,引起一种心灵、情感和精神的共鸣。从主题上看,林非散文的情感也是热情奔放、不可遏止的。《浩气长存》整个文章一气呵成,全力表现荆轲的浩然正气与天地共存。《询问司马迁》是以“询问”为引线的,也是作者与司马迁两人的心灵对语,在关于“专制”和“奴性”的思考里,情感浓郁耀眼,心灵的碰撞不时闪出刺目的光芒。《唐诗的海洋》是将唐诗比成一个浩瀚无际的大海,其中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作者全文都陶醉在这样充满诗意赞美的抒情中,他说:“唐代诗歌确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各种色彩和风格的诗,都能在顷刻之间引起人们的兴趣。只要人们读过了这些迷人的诗篇之后,就将会终生难忘的。唐诗简直像有一种魔术似的力量。据说意大利杰出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在他自己的琴弦上演奏许多乐曲时,总能使许多听众如醉如痴。因此有人说他是使用了一种魔术的演奏,这自然不足凭信。不过在这里却也含有某种哲理的意味,那就是真正出色的艺术,确实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唐诗就是这样奇妙的艺术创作。”他进一步说:“初唐四杰有一股清新明朗与悲怆激越之气,陈子昂从汉魏风骨中开拓了自己苍劲的艺术之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简直是提供了一个宇宙和人生的永恒之谜。岑参和高适的边塞与军旅诗,闪烁着奔放和异彩的美。孟浩然的田园与山水诗,则透出了一种淡雅而幽静的美。而王维更是两者兼而有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竟是出自同一诗人的手笔,简直太令人惊诧了。然而就是这个旷世的天才,因为在安史之乱中过于爱惜自己的羽毛,竟屈从地归附伪朝了。我们在欣赏他绝妙的艺术时,能不为此感到叹惜吗?尤其值得叹惜的是这种人生态度,肯定会影响他的诗歌创作获得更大成就。”他还说:“像李白和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竟会诞生在同一个时代里,而且在他们之间还产生了极为深厚的友情,实在可以说是世界诗歌史上的奇迹。他们那些不朽的诗篇,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标志着整个世界文明所达到的高度。”(18)在此,我之所以大段引录原文,主要是想说明林非散文在表现主旨时,情感的热烈与奔放,诗意的盎然与浓郁,心灵的开放与灵明,正是因为对于唐诗有着魔术一样伟大和神秘的充分认识,才能使作者完全向读者敞开自己的心扉,让想象和梦幻插上翅膀在天宇中自由飞翔。从此意义上说,有人将林非散文概括为“思想者的澎湃心声”(19)不是没有道理的。从艺术表达上看,林非散文有时擅长以真挚热烈的感情起笔,以确立自己的艺术基调;有时更愿意自己站出来进行抒怀,以强化自我的内心表达;有时让诗意弥漫心间,以营造情绪的张力场。比如,在《浩气长存》中,作者这样开篇:“始终记得在多么遥远的少年时代,朗读着《战国策》里荆轲的故事,吟咏着‘风萧萧兮易水寒’这悲怆的曲调,心中竟燃烧起一团熊熊的火焰,还立即向浑身蔓延开来,灼热的血液似乎要沸腾起来,无法再安静地坐在凳子上,双手抚摸着滚烫的胸脯,竟霍地站立起来,绕着桌子缓慢地移动脚步,还默默地昂起头颅,愤怒地睁着双眼,就像自己竟成了这不畏强暴和视死如归的壮士。”(20)这种艺术表达极具真实感、形象性和渲染效果,使人如临其境、心跳加速、头胀脸热,其关键在于情感表达的在场性,故而产生动人心魂的作用和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林非散文的情感还有其平淡从容的一面,那就是“动”中的“大静”,是在世事纷纭之中的散淡与超然,这是林非散文的情感底色,也是其万变中的“不变”,或可称之为动荡中的“宁静守一”。就如钱穆所言:“一阴一阳之变即是常,无穷绵延,则是道。有变而消失,有常而继存。继存即是善,故宇宙大自然皆一善。”(21)关于这一点,最集中地表现在林非散文人生态度的通脱上。比如在《囚屋夜读》、《牛棚背诗》中,林非写吴世昌和自己在极其特殊的情景下,仍然津津乐道地读书、背诗,其从容淡定的情怀是十分难得的。作者写道:“在弥漫着牛粪气味的长夜中,听水牛低沉的鸣叫声,吃草的咀嚼声,颈脖摩擦石槽的沙沙声,和它们在不断争吵时,相互用蹄子蹬踢的铁片声,还夹杂着一阵悠长的撒尿声,分明使我想起了演奏钢琴时的琶声。”“不管内心里有多么彷徨,白天还得奔波劳碌,在旷野里放牛。每当夜晚来临,了结了一天的杂事之后,才好躺在蚊帐里背诗消愁。”(22)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不管在任何境遇都能有一颗诗心在,情感的暖流都在周身流淌。这也让我想起林语堂的一段话,他说:当一个人受了不白之冤被投进监狱,而且永无止期,他仍能从容不迫、快乐逍遥,这样的人没有任何困难和挫折能将其打败。(23)在《病榻旁边的对话》中,林非倡导的是一种天真与旷达,以对抗思虑与悲观;在《“吃”的随想曲》里,林非对于“吃”有着通脱和健康的看法;在《音乐的启迪》、《论潇洒》中,林非有着行云流水的人生享受;在《藏书》、《珍贵的收藏》里,林非指的不是珍本线装、金银财宝、古董名画之类的藏品,而是指知识、真理、友谊、爱心和智慧珍藏,他说:“我常常怀着一种感激和充满鼓舞的心情,眺望着这些五光十色的书籍,就像是观察一个广袤的世界。这里有坎坷与困顿,辛酸与悲哀,却也有创造和开拓,喜悦和幸运,有智慧与品德的闪光,有对光明与理想的追求,更有懂得了生存必须是对人类献身这个真理之后的极度欢乐。”(24)显然,这种情怀是建立在智慧人生基础上的一种醒觉。另外,在《记忆中的小河》、《庐山的云南》、《九寨沟纪行》、《武夷山九曲溪小记》、《秋日访冰心》等作品中,都是以情感的平淡悠远见长,反映了林非内心深度的散淡与通透。当然,还有另一种情感表达,即在平淡中的浓烈,这是更高超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以《离别》一文为例,它是以父母送儿子出国为题,整个文章在情感上都是克制的,表面上也是平淡和波澜不惊的,不论是在机场与儿子离别,还是回家的路上都是如此。其实,这种平淡而节制的感情却内蕴着强烈的别离之情,可谓心牵梦绕!在文中,有三处透露出作为父母的内心的感情波涛,就像黑暗的天幕上有闪电划过一样。第一处是当儿子“消失在候机大厅的尽头”,“真可惜自己的眼睛无法跟着他拐弯”。第二处是,妻子正在劝说身边的另一位母亲,她也是同样送孩子出国的,作为父亲的“我却觉得自己的眼眶里,正在涌着泪水,绝对不敢开口说话,怕这轻轻的震颤,泪水会掉下来”。第三处是文章结尾,当回到家里,“肖凤走进儿子的小屋里,轻轻抚摸着他写字的桌子,抚摸着他今天早晨还睡过的被褥,眼泪终于掉了下来。从今以后她会天天关心着芝加哥这陌生的城市,思念着儿子正在那儿干什么?她会永远悬着一颗心,祝福着那像谜一样遥远的地方”。(25)这是一种寓热烈于平淡的情感表达,是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的艺术手法。
    林非散文的情感是经过炽热与冷却的反复锤炼后生成的,所以才能爱憎分明、刚柔相济、苦中有乐、泪中有笑,达到一种较好的化合与谐调。学者钱理群这样称赞说:“林非先生虽然年长于我,但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读他的‘心的歌唱’自是能够产生心灵的感应,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进而产生阅读的愉悦。但细细读下去,却又发现了差异:如果说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观照,在我的心灵上引起的是不堪承受的沉重,几欲爆发的愤激,按捺不住的骚动、不安与焦灼;而林非先生则是既严肃、认真地面对,却又豁达、潇洒与从容。于是,就有了属于林非先生的而正是我所不曾有过的生存体验。”(26)在钱理群这种自谦的表达中,也确实点到了林非散文的穴道,那就是化解心灵激愤与炽烈之后的“豁达、潇洒与从容”,这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从容与淡定。在此,炽热与平淡是互为表里、一而二而又二而一的两极,它们在林非散文的情感中是互相依存、彼此照亮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