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孟浩然《还山诒湛法师》诗笺注(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翔翥 参加讨论

    笺注:
    ⑴无生:本指不降生,不生存在世上。《诗·小雅·苕之华》:“知我如此,不如无生。”郑玄笺:“我,我王也。知王之为政如此,则己之生,不如不生也。”此指佛教语。谓没有生灭,不生不灭。晋·王该《日烛》:“咸淡泊于无生,俱脱骸而不死。”唐·王维《登辨觉寺》诗:“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明·何景明《近寺》诗:“亦知身是妄,从此学无生。”康有为《七月偕铁君及家人从者居丹将敦岛灯塔》诗:“碧海苍天无尽也,教人怎不了无生?”
    观此身:佛家术语,即“观自身”,观自身之正因,是忏悔人为灭罪之便而修行的一种。或“观此身”即为“观身”,谓观察自身的道德修养。《老子》:“以身观身,以家观家。”唐·李程《赋得竹箭有筠》诗:“方持不易操,对此欲观身。”宋·苏轼《送参寥师》诗:“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⑵心迹:思想与行为。南朝·宋·谢灵运《斋中读书》诗:“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漠。”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西城员外丞,心迹两屈奇。”宋·苏轼《应诏论四事状》:“思有以少补圣政,助成应天之实,使尧舜之仁,名言皆行,心迹相应,庶几天下感通。”清·陈梦雷《西郊杂咏》之十九:“心迹不相从,我思难具陈。”或指心事;心情。《宋书·傅亮传》:“考旧闻于前史,访心迹于污隆。”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清·孔尚任《桃花扇·哄丁》:“我正为暴白心迹,故来与祭。”
    兼遂:思想与行为二者皆能如愿。遂:如愿;顺从。《诗·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朱熹集传:“遂,称;媾,宠也。遂之为称,犹今人谓遂意曰称意。”《晋书·王羲之传》:“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唐·杜甫《羌村》诗之一:“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崎岖:本形容地势或道路高低不平。汉·张衡《南都赋》:“上平衍而旷荡,下蒙笼而崎岖。”唐·元结《宿无为观》诗:“九疑山深几千里,峯谷崎岖人不到。”此指困厄,历经险阻。《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唐·白居易《赎鸡》诗:“与尔镪三百,小惠何足论。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宋·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
    尘:世俗。宗教称俗世,隐者称仕途皆曰尘。如佛教称人间为尘,道家称一世为“一尘”。《魏书·释老志》:“浄居无尘,道家所先。”唐·张乔《秦原春望》诗:“无穷名利尘,轩盖逐年新。”南唐·沈汾《续仙传》:“丁约谓韦子威曰:‘郎君得道,尚隔两尘。’子威问其故。答曰:‘儒谓之世,释谓之劫,道谓之尘。’”
    ⑶晚途:晚年。《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道子张目谓人曰:‘桓温晚涂欲作贼,云何?’玄(桓玄)伏地流汗不得起。”宋·陆游《记梦》诗:“梦里都忘困晚途,纵横草疏论迁都。”明·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二·二相诗词》:“二公故风流宰相,非伏猎弄麞之比,独晚途狂谬取败耳。”
    旧壑:壑,指水坑;水沟。《礼记·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晋书·文苑传·顾恺之》:“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唐·杜甫《干元中寓居同谷县作》诗之六:“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也指山谷;坑地。《孟子·滕文公上》:“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赵岐注:“壑,路傍坑壑也。”《文选·张衡〈西京赋〉》:“毚兔联猭,陵峦超壑。”李善 注:“壑,坑谷也。”唐·韩愈《送惠师》诗:“遂登天台望,众壑皆嶙峋。”此指家乡故园。
    支公:指东晋高僧支遁。此指湛法师。《高僧传》卷四《晋剡沃洲山支遁》:“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初至京师,太原王濛甚重之,曰:‘造微之功,不减辅嗣。’……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隐居余杭山,深思道行之品,委曲慧印之经。卓焉独拔,得自天心。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时为守文者所陋。谢安闻而善之,曰:‘此乃九方堙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王洽、刘恢、殷浩、许询、郄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等,并一代名流,皆著尘外之狎。”
    ⑷林下:树林之下。指幽静之地。南朝·梁·任昉《求为刘瓛立馆启》:“瑚琏废泗上之容,樽俎恣林下之适。”唐·郑谷《慈恩寺偶题》诗:“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明·高启《梅花》诗之一:“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也指山林田野退隐之处。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二·竺僧朗》:“朗常蔬食布衣,志耽人外……与隐士张忠 为林下之契,每共游处。”唐·灵彻《东林寺酬韦丹刺史》诗:“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宋·文天祥《遣兴》诗:“何从林下寻元亮,只向尘中作鲁连。”清·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一:“林下有人君侧少,知公未忍说投簪。”或意为闲雅、超逸。《宣和画谱·人物二》:“童 以妇人而能丹青……有文士题童氏画诗曰:‘林下材华虽可尚,笔端人物更清妍。’”
    契:合;投合。三国·魏·曹植《玄畅赋》:“上同契于稷卨,降合颖于伊望。”南朝·梁·简文帝《南郊颂》:“臣闻惟天为大,圣人敬其德,知几其神,至人契其道。”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以先主君臣之契,尚复虑此,而况其它乎!”
    席上珍:席上,指筵席之上首。《礼记·燕义》:“诸侯燕礼之义,君立阼阶之东南……君独升,立席上,西面特立。”或指儒学。《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李贤注:“清静,谓道家也;席上,谓儒也。”《南史·隐逸传下·马枢》:“束名实则刍芥柱下之言,翫清虚则糠粃席上之说。”席上珍,亦简称“席珍”。《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坐席上的珍宝。比喻儒者美善的才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 南朝·梁·何逊《赠族人秣陵兄弟》诗:“方成天下士,岂伊席上珍。”唐·杜甫《赠王侍御》诗:“出入并鞍马,光辉参席珍。”清·钱谦益《酬德水见赠》诗:“惭无席上珍,视彼椟中毁。”
    ⑸苦海:佛教指尘世间的烦恼和苦难。南朝·梁武帝《净业赋》:“轮回火宅,沉溺苦海,长夜执固,终不能改。”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勉自修证,勿沦苦海。”明·李贽《〈心经〉提纲》:“本无生死可得,故能出离生死苦海,而度脱一切苦厄焉。”也比喻无穷的苦境。唐·卢纶《宿石瓮寺》诗:“回瞻相好因垂泪,苦海波涛何日平?”宋·文天祥《泰州》诗:“长淮行不断,苦海望无穷。”
    方便:佛教语。谓以灵活方式因人施教,使悟佛法真义。《维摩经·法供养品》:“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坛经·般若品》:“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唐·姚合《秋夜寄默然上人》诗:“赖师方便语,渐得识真如。”《五灯会元·章敬晖禅师法嗣·荐福弘辩禅师》:“方便者,隐实覆相,权巧之门也。被接中下,曲施诱迪,谓之方便。”
    迷津:本指迷失津渡;迷路。唐·孟浩然《南还舟中寄袁太祝》诗:“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宋·梅尧臣《寄题苏子美沧浪亭》诗:“曩子初去国,我勉勿迷津。”清·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原是看花洞里人,重来那得便迷津。”此为佛教语。指迷妄的境界。唐·敬播《〈大唐西域记〉序》:“廓羣疑于性海,启妙觉于迷津。”《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望罗汉指示迷津,救拔苦海。”
    ⑹微妙:微妙:精微深奥。《老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汉·赵岐《〈孟子〉题辞》:“儒家惟有《孟子》闳远微妙,缊奥难见。”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五代·齐己《赠念法华经僧》诗:“况闻此经甚微妙,百千诸佛真秘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与之言,微妙玄远,多出意表。”
    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吕氏春秋·审分》:“清静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汉·刘向《列女传·弃母姜嫄》:“姜嫄之性,清静专一。”《北史·苏绰传》:“心不清静,则思虑妄生。”宋·范仲淹《与唐处士书》:“清静和平,性与琴合。”
    因:因缘。佛教语。佛教谓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四十二章经》卷十三:“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按,《翻译名义集·释十二支》:“前缘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
    ⑺烦恼:佛教语。谓迷惑不觉。包括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以及随烦恼。能扰乱身心,引生诸苦,为轮回之因。见《唯识论》卷六。《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南朝·梁武帝《净业赋》:“抱惑而生,与之偕老;随逐无明,莫非烦恼。”《坛经·般若品》:“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明·刘元卿《贤奕编·仙释·道无明晦》:“实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性相如如,名之为道。”
    业:既,已经。《史记·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新唐书·王涯传》:“仲翔始匿侍御史裴鐇家,鐇执以赴军,仲翔曰:‘业不见容,当自求生,奈何反相噬邪?’” 宋·文天祥《五月十七夜大雨歌》:“业为世间人,何处逃祸殃。”
    顿:顿时,立刻。晋·陆机《文赋》:“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于自求。”宋·王谠《唐语林·容止》:“﹝唐玄宗﹞谓左右曰:‘朕每见张九龄,精神顿生。’”清·顾炎武《赋得秋鹰》:“忽见晴皋铺白草,顿令凉野动秋风。”
    山林:山林:本指山与林。亦指有山有林的地区。《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晋·郭璞《游仙诗》之一:“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唐·韩愈 《谢自然诗》:“山林民可入,魍魉莫逢旃。”此借指隐居。南朝·梁·沈约《与谢朏敕》:“尝谓山林之志,上所宜弘。” 宋·苏轼《王安石赠太傅制》:“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宋史·种放传》:“种放,河南洛阳人也……每往来嵩 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或指隐居之地。明·都穆《谭纂》卷上:“洪熙初年,仁庙尝幸文渊阁,间公曰:‘今山林亦有人乎?’”
    殷:深,深切。晋·陆机《叹逝赋》:“在殷忧而弗违,夫何云乎识道。”李善注:“殷,深也。”《旧唐书·音乐志四》:“慕深视箧,情殷抚镜。”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正值秋天暮,偏令客思殷。”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白感其情殷,愿即假馆,约期而别。”
    ⑻疑义:不了解或不理解的含义或道理。《东观汉记·张纯传》:“时旧典多阙,每有疑义,辄以访纯,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晋·陶潜《移居》诗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宋史·赵汝谈传》:“尝从朱熹订疑义十数条,熹嗟异之。”《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次日,裴仲到馆中探望,将胸中疑义,盘问角哀,试他学问如何。”此指与佛经有关的难解之文义与事理。
    清真:纯真朴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唐·李白《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厓山居》:“我家仙翁爱清真,才雄草圣凌古人,欲卧鸣皋絶世尘。”明·沈受先《三元记·赏花》:“缟素花王,逞清真国色。”或指真实自然。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形容》:“絶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清·薛雪《一瓢诗话》一七二:“文贵清真,诗贵平澹。”
    ⑼墨妙:指精妙的文章。 南朝·梁·江淹《别赋》:“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唐·陈子昂《为乔补阙庆武成殿表》:“臣所恨才非墨妙,思乏笔精;不能赞扬休祚,歌咏圣德。”或指精妙的书法。唐·鲁收《怀素上人草书歌》:“吾观文士多利用,笔精墨妙诚堪重;身上艺能无不通,就中草圣最天纵。”明·刘若愚《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王进德)弹琴读书,或展古人墨妙,临写不释手。”清·赵翼《题肃本淳化帖》诗:“所嫌腕弱但涂蚓,敢诩墨妙堪笼鹅。”或指精妙的绘画。唐·岑参《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诗:“相府征墨妙,挥毫天地穷;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宋·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诗之三:“虎头墨妙能频寄,马乳蒲萄不待求。”
    词华:指文采;辞藻华丽。唐·杜甫《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诗:“词华倾后辈,风雅霭孤鶱。”明·海瑞《教约》:“日后仍踵前弊,不流之胸中而取之他人者,纵极词华,亦加扑戒。” 或指言词的才华。口才。唐·白居易《哭皇甫七郎中》诗:“志业过玄晏,词华似祢衡。”
    ⑽虚静:清虚恬静。《文子·自然》:“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神微周盈,于物无宰。”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杨恭政》:“邯问昔何修习?曰:‘村妇何以知,但性本虚静,闲即凝神而坐,不复俗虑得入胸中耳。’”明·唐顺之《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铭》:“读老子及瞿昙氏书,得其虚静慧寂之说,不逆于心。”或指宁静。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脯腊》:“脯成,置虚静库中,纸袋笼而悬之。”
    花药:指芍药。《宋书·徐湛之传》:“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果竹繁茂,花药成行,招集文士,尽游玩之适,一时之盛也。”《南史·后妃传下·陈后主张贵妃》:“其下积石为山,引水为池,植以奇树,杂以花药。”清·姚鼐《过程鱼门墓下作》诗:“忆挈柔豪就石渠,春风花药袭襟裾。”
    ⑾平石藉琴砚,即琴砚藉平石。琴、砚放置于平坦的石头上。藉:.以物衬垫。南朝·宋·鲍照《代白纻舞歌词》之四:“簪金藉绮升曲筵。”《新唐书·颍王璬传》:“璬济江,舟中以彩席藉步,命彻之,曰:‘此可寝,奈何践之?’”清·和邦额 《夜谭随录·陈宝祠》:“氜惊惶失足,堕深壑中,幸为落叶所藉,不致损伤。”或坐卧在某物上。《汉书·佞幸传·董贤》:“尝昼寝,偏藉上褏,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褏而起。”颜师古注:“藉谓身卧其上也。”唐·温庭筠《秋日》诗:“芳草秋可藉,幽泉晓堪汲。”明·何景明《大梁行》:“朝登古城口,夕藉古城草。”
    衣巾:衣服和佩巾。语本《诗·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余冠英注:“‘巾’,佩巾也。”唐·白居易《初除户曹喜而言志》诗:“弟兄俱簪笏,新妇俨衣巾。”或指衣服和头巾。南朝·宋·鲍照《代蒿里行》:“虚容遗剑佩,实貌戢衣巾。”唐·白居易《酬牛相公兼呈梦得》诗:“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清·孔尚任《桃花扇·哄丁》:“小生衣巾,扮吴应箕上。”
    ⑿明灭:佛教语。佛家以为“真言”可破除一切烦恼,曰“明”;灭,灭度。涅槃的意译。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涅盘无为恬泊,名灭。”
    海鸥:海鸥:鸟名。上体主要呈苍灰色,下体白色,生活在海边和内陆河流湖泊附近,吃鱼、螺、昆虫,也吃谷物和其它植物的嫩叶。南朝·宋·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李善注:“《南越志》曰:江鸥,一名海鸥,涨海中随潮上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一·鸥》:“在海者名海鸥,在江者名江鸥。”
    驯:调顺,使和谐不乱。《逸周书·籴匡解》:“成年谷足,宾祭以盛,大驯锺絶,服美义淫。”朱右曾校释:“‘驯’读为‘训’。‘絶’当为‘弦’,字讹也;举金、丝则八音备可知。”清·恽敬《与纫之论文书》:“如是,其可以为能于文者乎!若其从入之途,则有要焉:曰其气澄而无滓也,积之则无滓而能厚也;其质整而无裂也,驯之则无裂而能变也。”
    又,《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鸥漚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漚鸟游,漚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漚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鸟舞而不下也。” 沤鸟,即鸥鸟。沤,通“鸥”。这句说能摆脱俗念而无机心。
    (作者系河南省固始县慈济高级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