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学如何立足本土,认识中国和表达中国?如何生动有力地向世界表达中国人的经验、阐明中国人的梦想?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者神圣的职业所在。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展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需要关注“四个方略”,才能构建中国学,有效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推动中国学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视野中,不断绽放出中国精神的璀璨光芒。 期刊方略: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对话平台 当今世界,中国的“存在感”已无处不在,“中国学”的兴盛也表明了外界对于中国的极大关注。但是真正要让海外读懂中国,还需要构建有影响力的学术平台。期刊是传达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必须承认,同欧美的学术相比,中国的学术话语权还比较薄弱,有时还处于缺位状态。为了增加中国学术话语权的份额,我们的学术必须改变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的局面,切实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实践证明,没有自己的思想,就会失去与西方学界平等对话的基础。事实上,在一次次中国与西方学界对话的过程中,国外学界不仅没有拒绝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批评理论,相反积极参与中国学术话语的讨论与建构。在当前国际文化与学术交流日趋频繁的大背景下,中国必须努力打造实力雄厚的期刊方阵,加强与国际一流期刊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的讨论与交流,有力地发出中国学术的声音,体现中国学术研究的水平。学术走出去是我国学术期刊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只有中国期刊关注最前沿的重要论题和当代文化思潮演化的各种向度,才能加深相互理解,增进西方学界对中国学术的了解,进一步推动学术的发展。有关研究人士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让国际比较文学界倾听中国学者的声音,进而承认“中国学派”,现在已经“水到渠成”。 翻译方略:建立海外人士了解中国的阅读文本 文学译介是一个国家对外塑造国家形象过程中的基础读本。学界普遍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学传媒和国际文学活动应该最大可能地实现不同国度不同语种的文学之间的互译交流,进而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中外文学的互动。当前,我们需要做的,是持续增强中国文学母体的强健,使之从多种途径不断扩大国际影响,让世界文学具有更多中国性。对于中国作家而言,当务之急,是不仅会读英语作品,还要会使用英语写作。对出版机构来说,要将具有人文内涵的经典作品翻译成外文,为海外读者提供全景式的基础读本,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为世界所知。这说明了翻译的重要性。中国作为文化大国,正在向文化强国迈进,应该怎样更好地对外介绍我们自己,是一篇大文章。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在世界的扩大,外界渴望了解文学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种对应关系正在逐步形成。据悉,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至今,中国翻译的西方著作有十几万种,但西方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不过几万种,这种译介互动极为不对称。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好的翻译应该是原因之一。由此可见,由作家、翻译家、出版机构等共同形成沟通机制,应时代所需,顺时势所趋,通过翻译创造独具特色的新的文本,是当下需要我们认真做好的一件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