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张学昕:远逝的乡村生态的心灵沉淀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读丁宗皓的散文随笔集《乡邦札记》

 

(文章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乡邦札记》丁宗皓著,海豚出版社出版。

表面上看,近些年来,不可遏制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现代文明的节奏和人们生存形态的变化,由于城乡差别的渐次减小,使我们生活的整体环境呈现出“锐利”、“坚硬”的当代中国现实景观。被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所遮蔽掉的“原生态”文明,再也无法遗留或遗传下去。而我们的内心也因为不断地渴求种种需要,而放弃甚至毁损已有的郑重和庄严。这个时候,有关文明、文化、传统和价值的精神性等诸多问题,已逐渐开始困扰、折磨我们的灵魂。难道我们真的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也越来越不清楚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诉求究竟是什么了吗?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回答不了这样的提问。在这样的群体里,最容易形成时尚和潮流,无论潮流流向何处,都是一元化价值趋向,所以,我们的心灵总是一架失控的马车。”丁宗皓的这段印在《乡邦札记》封面的文字,对我们当下的复杂心境作了简洁而清醒的表述。选择一种生活必然意味着放弃其他许多种生活,这也许是不可避免的悖论,但现在的问题是,在追逐现代文明的潮流的裹挟里,我们恐惧的是恍惚间就会失去精神的坐标或方位。我们猛然发现,不经意间我们的生态竟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即使在我们居住了多年的城市里,也难以找得到一种精神的归属感,日益变得忧心忡忡起来,变得莫名地虚空起来,没有了踏实感和充实感。常常扪心自问:我们心灵的栖息地在哪里?我们的内心真的要在这喧嚣浮华的日子里蜗居起来吗?

丁宗皓在他的“乡邦”里,坚定而从容地为我们找到了一块沉实而厚重的所在。我感到,他有意选择了“乡邦”这个词语,而非“乡土”、“乡村”,就如同面对传统乡村世界的逝去,他没有以“缅怀”“唱一曲挽歌”或“坚守”的姿态加以“表现”,并刻意地修饰,更不见莫测的象征和隐喻,而是选择一种简单、古旧和朴素的方式进行追忆,进行复现。而且,字里行间真正可以说充溢着“原汁原味”。那是一种细致的还原,不断的、耐心的还原,还原记忆中的乡村的童年、少年、壮年和老年,还原这一块土地上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那些渐行渐远的生命的旧迹。其中,像《老牛车》、《软火》、《火盆杂咏》、《水漫过井口》、《蹲着》这一组文字,细腻地描摹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间往事的无限醇厚。亲情、友情是如此的简洁、清纯和殷实,生活方式和惯性里都埋藏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伦理。其实,美好、淳朴的东西是无需进行“升华”和“拔高”的。在那些永远逝去的“陈年”里,生命在我们眼前重新律动起来。

应该说,《乡邦札记》中的每一篇文字里都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味道。这种味道里,有“陈”也有“旧”,还有“慢”和“静”,平淡之中款款流溢出自然挥发的浓重诗意。《粉笔子弹》、《裤线》、《看见了赵大脑袋的老年》可以说是作者本人的精神自传;而《乡音考略》、《麻雀传》、《水豆腐盛宴》、《年后忆年》在欣慰的回味中,重申乡村精神生态和生存环境的重要及弥足珍贵。

这些陈年旧事被沉淀下来了,一个可供我们这个时代凭吊、反思和警醒的痕迹或者说文化的踪迹便留下来了。这实在是更有益于我们认真地辨认自己的真实身份,并且努力使心灵能够“不失控”。

当然,仅仅留恋是没有用的,因为历史是前行的。但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我们遗忘、抛弃旧的事物和方式的时候,应该考虑这其中还有多少人类有价值的东西包含在里面。

宗皓的写作,用情而严谨,不事张扬。他总是像酿造陈年老酒一样,在沉静中蓄势和沉淀。但好酒就不能都留给自己,也要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清明、爽朗、自由、健康的乡邦,的确重新唤醒了我们几近荒芜的田园梦想。

(责任编辑:张汉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