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刀俎》:痛感充盈的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日报 张渝 参加讨论

    《刀俎》与莫言的《檀香刑》都写刑罚,《檀香刑》已然红遍文坛,而有关《刀俎》的谈论则几可忽略不计。事实上,就笔墨的力度与思想的内涵来说,我更喜爱《刀俎》。亦真亦幻中,历史本事与话本想象有机地合二为一。在《刀俎》中,周实也讲故事,但其对于故事的关注,不似莫言那样一环又一环,而是充满诗性与灵动。在 这诗性与灵动中,他又尽量装模作样或者说很庄重地讲述故事,以致于他的这篇由20个文本构成的系列短篇小说,全弄得都跟真事儿似的。自然,他所讲述的故事,不仅确有其人,而且确有其事,但小说终究是小说,虚构是不可少的。不过,周实还是有意地隐去了小说中的虚构边框,永远地提供着现场的感觉。除此之外,他还将发在《创作》上的五个文本——《膑》、《枷》、《剥皮》、《拶夹》、《绞》等配上相关图片,直让人不得不思:这家伙鼓捣的究竟是什么?小说?论文?史传?都是,又都不是,而这恰恰是作者刻意为之的一种效果——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是真的,又什么都是假的。扑朔迷离中,周实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满是疼痛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疼痛,以致我们无法归类周实的文本。
    这是一种怎样的痛?
    小说之中,可以说无处不痛。《剥皮》、《绞》、《膑》、《枷》、《宫》等,哪个不痛?但真正的疼痛还不在此,而在于社会、文化、周遭生存环境中无处不在却又无法触摸的疼痛,这种疼痛不在皮肉而在神经。描述这一疼痛时,周实常用的笔法是反讽。在《剥皮》篇中,周实为我们这样勾勒了“刽子手”:
    人们如何看他的呢?他也不能完全说出。厌恶?惧怕?蔑视?很多。总之,他是一个异类。平时,他也远离他人,一人枯坐梅树之下,或者枯坐松树之下。人的目光使他孤寂,他也觉得人很生疏。
    只有逢到剥皮之日,他的心才动了起来,血也随之开始流动。
    作为“刽子手”,他无法融入人群。他只能枯坐在松梅之下,而“松”与“梅”又在语言链上具备长寿、孤高、清冷、文人情趣的语码意义。但在这里,它们却是“刽子手”“仰望残月,亦不再孤寂”的养性之处。而梅前松下,这个文人最爱的地方,又何尝不是所有人的好去处?然而这里不是,它是“刽子手”剥杀生命的地方,最美的地方变为了最为血腥之处。不知是否是血过于的腥了,美丽的地方梅花变“黑”了,用小说中的话说便是:“鸦群哇地一声飞起,漫天飘舞黑色梅花。”黑色梅花中,人被了结,刽子手却得以存留。不,还有刽子手们留下的疼痛。
    生命是向死而生的,但所谓的酷刑终止了一切,终止了“再赶几里行程”的希望。这一切,发生在周实的文本里,发生在我们的历史中。它以文本或说生命的形式告诉我们人性的卑劣。还是让我引一段学者的论述吧:“历史更多展现的是人性的卑劣而非人性的辉煌,历史更多剥夺人的尊严和生命而非赋予人更多的理性价值和生命自由,它只不过是权力和野心的竞技场而已。在这里饰演的是屠杀和被屠杀的戏剧,表现的是实践意志的黑色欲望和精神狂想。因此,历史也是狂想家狰狞嚎叫的回声,穿透着残酷悲哀音乐,是阴谋家的恶毒筹码的精心排列组合……”
    让我们和周实一起体验,同时,也让我们和周实一起重复一下这样的提问:“为什么人们需要权力?它是不是人类努力奋斗的共同目标?它有什么好处?它有什么用途?权力同追求物质享受和他人赞赏的普遍欲望——同霍布斯所说的收益和光荣有何关系?”
    不论答案如何,《刀俎》所真正隐匿的恰恰是权力,而非表面上的那些鸡零狗碎或者历史上某个个体的死亡。它让我们感到疼痛——权力以及周实的那些看似与权力无关的文字。当然,疼痛之后,还有困惑——这一切究竟为什么?
    (《刀俎》,周实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