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好的文学作品是一座寺庙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 newdu 参加讨论

    赵德发一直在研究佛教,他几乎跑遍了全国的佛家圣地,我听他聊起过佛教方面的见闻,忽然觉得他成了学识渊博的僧侣。后来他告诉我他正在构思一部以宗教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我听了很兴奋,因为这是一 个很重要的题材,我记得当时我还给他提了一些建议,其中包括建议他不要急着拿出来,要拿就拿出一个震撼人的作品。最近读到他的一个短篇小说《学僧》(载《红豆》2004年第3期),这是写寺庙生活的,也许是他的那个长篇巨制的副产品吧。
    赵德发不愧是一个现实感极强的作家,即使是写寺庙生活,同样不是把人们带到一个远离人烟和尘嚣的地方去,恰恰相反,他敏感地觉察到世俗的尘嚣也污染到洁净的佛龛。不仅仅是电脑、手机、因特网这些最现代的科技堂而皇之地开进了寺庙,就是金钱交易、考试舞弊这些连俗界都要贬责的事情也在寺庙里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赵德发给我们描画出佛学院里这样的景象:宿舍灯灭后,法能在床上用手提电脑上网,他化个名字与网友聊天,网友是个漂亮女孩,发来一张穿着极少的照片,法能一脸邪笑,还叫对面床上的戒定来看。在我的印象中,寺庙生活应该是,端坐蒲团,闭目神定,伴随着木鱼声声,念诵着阿弥陀佛。赵德发的描写与我的印象真是大相迳庭。赵德发想必是对当代的经济大潮有太多的感慨。这个法能为什么竟敢把佛家的清规戒律视为儿戏,无非他是一名富家子弟,只因嫌学校功课太累,一时兴起就遁入空门。法能甚至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净土不离秽土,莲花不离污泥。显然,赵德发在这篇小说中表达了对经济这个洪水猛兽的批判和质疑。
    赵德发以非常现实性的眼光去看寺庙生活,就发现了经济和物欲无所不在的巨大吞噬力,但他也感觉到了宗教与经济的纠结,因为,宗教的本义是彻底地抗拒世俗经济的。所以他重点写到了一心战胜邪念的戒定。不管怎么说,小说中的戒定还是很可爱的,他在躲避各种世俗欲念的左冲右突中虽然显得步履蹒跚,但他毕竟心是诚的。世俗欲念自然包括了男女情欲,刘小霞痴情追着戒定就成了小说的一条主线,这种情感写得缠绵动人,让我们联想起汪曾祺的名篇《受戒》。但二者产生的时代已大不一样。二十多年前,汪曾祺写《受戒》,正是人们刚刚从摧残人性的恶梦中醒来,所以作者烘托小和尚与小英子的友谊和爱情,就传达出人性美的情愫。今天却不一样了。就像《学僧》中所写的,这个社会的精神和情感都有一种物化的趋势,这时候,戒定面对刘小霞的同样是纯真的爱情时,他首先感到的是对自己远离邪念的心愿的考验。戒定感到了世俗的污浊太凶猛了,大有净化的必要,他在佛学院写的论文题就是“六根清净与精神文明”。这个题显然是作者赵德发出给戒定的,这是一个好题目,可惜小说没有给我们提供这个题目的标准答案。从这个角度说,我觉得《学僧》写得太实,少了一些宗教的空灵,事实上,宗教应该是把人引向精神的层面的。文学和宗教就有相似之处,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否应该就是一座寺庙,读者在这座寺庙里同样也能获得某种心灵的慰藉。
    范稳是另一位对宗教充满兴趣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水乳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是直接涉及宗教话题的作品。小说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澜沧江峡谷的滇藏交界地区,这是藏文化、汉文化、东巴文化等民族文化交汇的地区,也是藏传佛教、基督教、地方少数民族宗教以及巫术共同生存并相互影响的地区,这里有着神奇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这里似乎是天然生长宗教大树的地方,它充满了神秘和诡奇。这部小说自然带有丰富的宗教内容,但它与一些明确以宗教为主题的小说还不一样,它不是宣谕某种宗教教义的,也就是说,作者在这里的身份不是一个忠实的信徒,而是一个学者,一个研究宗教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的学者。小说自然充盈着浓厚的宗教情怀,这种宗教情怀既与小说所表现的宗教内容有关系,又不完全指向宗教本身,它仍然是根植于作者的人文精神世界,是一种普泛的宗教情怀。
    《水乳大地》写了滇藏地区一百年间的轰轰烈烈的故事和变迁,有人称其为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它包含的内容无疑很庞杂,但我更看重是,这部作品通过一个地区的变迁表现出信仰的力量。一位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非常坚定地表达对信仰的敬意,这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也许具有一种作用,因为这二十年间,在中国大地上,信仰经历了一场“滑铁卢”战役。极左政治曾把信仰变成一种禁锢人们灵魂的紧箍咒,随着对极左政治的围剿,人们也质疑信仰的合法性,特别是人们在卸去紧箍咒之后开始放纵欲望,感受到无所顾忌的狂欢,人们不愿意再受到信仰的约束,与信仰失落的社会现象相呼应,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也难以觅见信仰的踪影。信仰失落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还有躲避崇高,英雄隐退,道德沦丧,等等,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个精神贬值的文化时代。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水乳大地》对信仰的召唤与讴歌,虽然说不上是遗音绝唱,也肯定是“曲高和寡”。
    对于一名作家而言,深沉的宗教情怀并不意味着导致宗教本身,而更多的是意味着对人性、人生、生命以及人类共享的精神价值理念怀有一种敬畏感、神圣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宗教情怀对当代长篇小说的精神内涵具有一种凝聚的作用。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人借助后现代文化思潮,打倒了横亘在自由欲望面前的庞然大物。经典、英雄、理想、使命以及上帝,等等,这些曾让人们敬畏和仰慕的内容,共同构成精神的威权,令人们的精神俯首称臣。如今,这种威权逐渐瓦解,它似乎标志着一个威权时代的结束。当代长篇小说的精神内涵一度越来越稀薄,可以说是这一时代特征的必然反映。中国的当代文化也许走到了这一步,在摧毁精神的威权之后,迫切需要重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毫无疑问,文学在重建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有着哲学、政治、社会机制、知识体系等都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所谓宗教情怀的问题,也就是针对重建精神家园而提出来的。作家有意识地唤醒内心深处的宗教情怀,就会以一种敬畏、神圣的心情和肃穆、虔诚的态度去重新思考社会、人生中的精神价值问题,去追问自然和生命的本质,去谛听未来文明传来的振幅。
    本期评论人:贺绍俊所评作品:《学僧》、《水乳大地》主题词:小说宗教情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