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改革小说的两种表情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 newdu 参加讨论

    

    


    


    《国家干部》
    张平著
    作家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城市表情》
    范小青著
    作家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评论人:贺绍俊
    所评作品:小说《国家干部》、《城市表情》
    主题词:改革小说焦虑突破
    现代化的实践一直是当代作家关注的焦点,也一直是当代小说重点反映的内容。但它也因此形成了一定的写作模式,要么是改革与保守的路线之争,要么是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要么是政治生涯与情感危机的交织。我们于是将其命名为官场小说、反腐小说或者政治小说、改革小说。不满归不满,社会需要它,它就有了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它有着多重需要的支持,这主要是来自市场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两方面的需要。所以这些年来改革小说(我想以改革小说笼而统之地包括进诸如官场小说、反腐小说等名目)获得大面积的收成。虽然收成是大面积的,但质量显然并不理想。这似乎是公认的事实。不管是评论家,还是普通读者,显然对其越来越相似的面孔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何止是评论家或普通读者,就是作家本人也清醒地意识到这个模式化的问题,一些认真的作家总是在殚精竭虑地寻求创新之路。但我们在讨论改革小说时,往往热衷于讨论小说中的改革内容,却对小说表达改革的方式忽略不计,因此也很少关注写这类题材的作家在文学上的焦虑。这也是改革小说摆脱不了模式化困惑的社会原因。
    张平显然是一位写改革小说的代表性作家,改革小说给他带来声誉,也给他带来非议。有人指责他的作品缺乏文学性,但事实上张平在写作中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也具有强烈的文学焦虑。特别是他近些年的作品,明显看得出他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有新的文学尝试。遗憾的是,那些热情肯定张平的人,只愿意看到张平作品中的现实性和责任感,不愿意或者说根本不去注意张平在文学上的努力。如他最近的长篇小说《国家干部》(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我发现他在叙述结构的变革上是煞费苦心的。小说以嶝江市的一次干部提拔为契机,使全市上上下下的官员为了大大小小的利益,怀着各自的动机,都或明或暗地行动起来,从故事内核来说,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张平最终也绕不开类似于邪不压正、人民群众站出来说话等现成的故事结构,但小说的叙述方式却是很特别的。通篇小说几乎没有文采和诗意的追求,完全由密不透风的人物心理动机的剖析编织而成,作者不放过笔下的任何一个人物,毫不留情地袒露他们的内心动机,将官场上的每一细小的事件,都找到其心理依据。我以为这部小说可以称其为政治心理剖析小说。我不敢说张平的这种写法是非常成功的,因为这种密不透风的剖析,造成了节奏的过度紧张,也使得叙述过于单调。但他的尝试无疑是很独特的,如果他能广泛听取意见,博采众长,也许能把这种尝试做得更好。问题是,人们并不关注张平在文学上的焦虑和尝试。从这个角度说,张平是在孤军作战。风光的改革小说有时候又是非常悲凉的。
    另外一位作家的作品在改革小说写作中也有可喜的突破,这就是范小青的长篇小说《城市表情》(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这无疑是一部直接切入当下现实的、带着当代城市体温的作品。小说讲述了南州市的城市改革的故事,这对于范小青来说,显然就面临着各种模式的陷阱,但她成功地绕开了这些陷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改革小说的范本。她的成功就在于,她找到了一种新的视角,这就是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视角,在双重视角下,范小青创作的两层优势,即她的文化意蕴和现实感,非常完美地集合为一体,她就有了强大的力量,可以击穿改革故事的表层,深入到另外一个有意味的空间。《城市表情》除了主要人物依然是官员、企业老板这一点与其他改革小说相似之外,就完全跳出了改革小说的现成模式,它没有写贪官的腐败荒淫,没有写官场的权谋算计,更没有写什么婚外恋、床上戏;可是小说同样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何况它仅仅写了城市改革中的一件事:修一条道路。当然,城市主干道的工程也是一个宏大的工程,然而,平庸的作家来写这样的工程时,只会眼睛盯着老板们用了多少红包和小姐来攻克工程指挥长的堡垒,范小青关注的却是工程中潜在的文化冲突。这正是范小青的高明之处。单从改革小说的角度来说,《城市表情》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而且它让我们感觉到,这个空间具有充分发展的可能性。
    当然,《城市表情》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它突破了改革题材的模式,更在于作者范小青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一名作家的文化情怀和文化承担。《城市表情》是写城市建设的,城市建设必然是以现代化为旨归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目标将面对保护文化传统的挑战和质疑。城市建设的策划者和领导者必须处理好现代化与保护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范小青正是抓住这个矛盾冲突大做文章的。在现代化与保护文化传统的这对矛盾中,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理解和处理文化。而在对待文化的问题上,大致上有两种思路,一是将文化人化的思路,一是将文化物化的思路。将文化物化的思路不过是把文化视为一种物质形态的东西,物为我用,与我的意图相吻合,就可以取来,与我的意图不吻合,就可以舍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大量以物化为思路的人,特别是领导人,他们在加速现代化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下破坏文化,甚至摧毁文化。我想,范小青一定是对现实生活的这种将文化物化的现象深有感触,她因此才会写这样一部张扬人化的小说。小说有一节专门写到南州市委为锦绣路工程召开征求意见会,我以为这是小说的穴眼所在。作者通过领导阶层的各种意见的交锋和讨论,充分表现出人化观点的征服力量,这就是新上任的副书记田常远所说的观点:“我们无论是从宏观上谈城市建设,还是具体地谈某个建筑,都不应该回避人在其中的作用和需求。这就点明了,所谓文化的人化,就是彰扬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和人道精神。
    小说着力塑造的人物是常务副市长、锦绣路工程总指挥秦重天。这是一个敢作敢为、有思想、有个性的领导干部形象。当然,最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形象地表现出文化人化的观点如何从政治层面给现代化建设带来有益的、关键性的影响。我特别赞赏范小青在塑造秦重天上的结构方式。按照习惯性的思路,往往会采取二元对立的结构方式,设置一对尖锐对立的人物关系,一方坚持人化的观念,一方坚持物化的观念,然后可以把故事编得矛盾迭起,甚至惊心动魄。但这样一来,很可能激烈的政治路线之争就掩盖了文化人化理念的阐释。范小青没有把秦重天放在这种二元对立的环境中,而是通过秦重天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过程来完成人物的性格塑造。可以说,塑造秦重天的过程,也就是将文化人化的理念充分展开的过程。秦重天最后死于心脏病猝发,他是否死得比较“冤枉。作者对秦重天的处置多少有些残酷,我只好把它理解为一种象征,它或许象征着一个政治英雄的时代已经结束,代之而起的应该是一个文化谋略的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