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寻访茶马古道——读范稳的《苍茫古道》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刘锡诚 参加讨论

    以云南西北部的丽江或迪庆或大理为起点,跨越玉龙雪山、梅里雪山和金沙江,经由四川、西藏到达印度、锡金、尼伯尔的一条被称为“茶马古道”的古商路,我们曾经在外国旅行家的纪游中读到过,也曾在艾芜的《南行记》等作品里部分地领略过。这条鸟兽绝迹的古道,因他们的文字给读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感受。正是这条几近 被遗忘了的古道,近年来再次引起了作家、艺术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们的浓厚兴趣。
    云南人民出版社策划和出版的“走进西藏”丛书之一《苍茫古道》,是青年作家范稳沿着这条至今仍属鲜为人知的古道的采访和见闻,体验和思考。作者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刻所进行的这次滇藏古道之旅,从丽江(巩本知)古城出发,经天堑虎跳峡,过被司机们视为“阴阳界”的十二栏杆,往中甸,徜徉在几乎被岁月风尘掩埋了的建塘古城市街,拜谒纳西族人的“圣地”白水台,去维西,参拜达摩祖师洞,在滩堆村访土陶艺人,从“三省通衢”奔子栏渡金沙江,走访马脚子尼玛茨尼,驻足东竹林寺体验暮鼓晨钟,跨越梅里雪山,在寂寞的梅里石村听格桑达瓦的故事……尽管一路上历尽艰险,险象环生,毕竟还是比“马脚子”们的徒步长途跋涉优越了许多,轻松了许多。在穿越澜沧江大峡谷时,因泥石流爆发而不得不弃车改马,与赶马人同行几十公里。不意中给作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马帮生活和马脚子们的心灵世界的难得机会。这种奇异的经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无疑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我是把《苍茫古道》当作一部现代作家写的“茶马古道”旅行记,或一部文化人类学家写的非典范性的、即非社区性的文化考察记来阅读的。可以断言的是,作者在作“茶马古道”的采访和写作时,其主导的思想,是在努力探索地处滇藏高原边缘地带、以茶马互市为纽带的文化走廊的文化形态及其变迁。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走廊地带,在这条走廊上居住着纳西、摩梭、彝、藏等多个民族。上溯到远古时代,还有被迫从河湟地区出发沿着西藏高原、四川泯江的大山大谷一路向南迁徙的古氐羌人。上述民族中有些人也许就是古氐羌民族的后裔。居住在这条高原走廊及其附近地区的不同民族,曾经有着共同的原始信仰———苯教,由于崇山峻岭和湍急江河的阻隔,藏族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后来统称藏传佛教,纳西族和摩梭人则从苯教逐渐过度发展成为东巴教。作者在采访中遭遇了并且在书中写了许多事例,甚至以带有相当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文字,说明居住在古道“走廊”的纳西人和藏族人,在文化上、尤其是在信仰上,是多么地宽容,他甚至采用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不同民族之间的信仰交融和文化影响。文化上的认同,文化上的宽容,文化上的交融,成为几千年来维系这条长达几千公里的“茶马古道”的最重要的因素。——这是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学上的重要结论。也是一个极其宝贵的结论。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边疆民族文化的学人,笔者对这个结论表示由衷地赞同。在这里,我还要引申一下的是:以茶马互市为纽带,洒满了世世代代赶马人的血泪、铺满了世世代代赶马人的尸骨的“茶马古道”,并不是一条单纯的商道,而是一条有着同一的原始信仰和文化基因的滇藏(或滇藏印)高原文化走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