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社会,除非闭目塞听,不买报纸,关掉电视,从不上网,否则,你想躲避“流言”的袭击几乎是不可能的。现代生活离不开媒体,必须要在其中获得各种有用信息。但是,有限的良性信息都被包裹在无限量的“流言”──通常都是些垃圾信息之中。现代人甚至都要受过专门训练,才能在媒体中去伪存真,披沙拣金,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然,就会被“流言”淹死。读者能把一份100版的报纸在10分钟里翻光,就是初步学会了在“流言”里面游泳,算是没有被“流言”的旋涡卷走。 现在我们可以把《流言导读》看作是用来学习驾驭媒体“流言”的进阶读物。作者用了板块式的写作方法,把“流言”的综合报告,如“锋菲恋”、“杨澜”、“李响”、“拉登”等新闻事件,作为全书的正文;而表现作者新闻分析功力的文字,则以“导读”的形式,很客气地放在边页上,娓娓道来。作者凭借其知识学养和媒体经验,诚恳地告诉读者,现代媒体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作者在“导读”张国荣之死的时候,指出一个事实:“公众永远是个窥探者,流言是追随者‘占有’明星的一种形式。”这是一个相当深刻的见解。作者认为,去年的张国荣,和三十年代的阮玲玉一样,都是被媒体和公众的“窥探”和“占有”逼迫而死的。这样有见解的“导读”,书中还有不少,都值得一读。 作者在“导读”中,把“流言”作为“中性的”事物,作出客观的分析,加以中肯的评价。虽然没有直接的批评,对媒体的反省却是明显的。书中没有牵强附会地借用“后现代”理论,简单地把当今中国的“流言”泛滥看作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痼疾,他倒是把“流言”看作是“植根在历史中的国民性”:中国原本就“是个泱泱流言大国”。中国民间的“飞短流长”,和相互之间的“打小报告”、“触壁脚”,都有很悠久的传统了。不过借了现代传媒,现在越发地厉害罢了。《流言导读》确实不是在逞口舌之快,而是想解决问题的。全书最后,提出要建立一个“公正可信的流言控制中心”,这是他的读书人心态的充分体现。 作者以媒体资深人士,给我们写出这样一本《流言导读》,真是“宅心仁厚”。近年媒体爆炸,从业人员剧增,对行风行规抱怨的人也很多,但是真正有能力反省媒体弊病的人并不多。本书的反省,代表了媒体中人的声音,切中肯綮,值得重视。中国的媒体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希望不久能看到更多的媒体中人的反省文字,改改报纸、电视、网页的面孔,使我们不至都淹死在“流言”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