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地下铁里杂书生花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书报刊博览 newdu 参加讨论

    这年头,越是有跨学科、跨领域的视野,越是比那些固守一隅的人容易出成绩。当然,像我这种“无聊才读书”的并不必“术有专攻”,只要看到让人长知识的书就兴奋不已。
    近来让我兴奋的是那套再版的《光荣与梦想》。此书开篇关于上世纪 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描述,让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或者是由于 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在几十年后的中国大陆依稀可见其踪迹的缘故。
    读《光荣与梦想》的同时,我上下班在地铁里读着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这是一部才华横溢的著作。桑塔格深刻地揭示了与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疾病相关联的各种道德批判及政治压迫,意图还原疾病的本来面目。书中许多地方闪耀着作者的思想光芒,让人拊掌称妙。比如,在十九世纪有关结核病的幻象所反映出早期资本主义对于积累的态度的论述中,桑塔格举例说,“在十九世纪的英语俚语中,性高潮体验被说成是‘丢了’,而不是当今所说的‘来了’。”因为“人们那时只拥有有限的能量,得‘用在刀刃上’”。更有意思的是,译者对“丢了”与“来了”的中国文化本位的解释,与正文浑然天成。
    前些天,就着淅淅沥沥的春雨,我看完了李西闽的《尖叫》。虽说这是一部恐怖小说,我关切的却是其中关于乡村与城市矛盾的描述。女主人公夏敏(后来阴魂不散,“鬼上身”另一名女子)的父亲是普通农民,为了不让女儿挨饿,他出门要饭。夏敏后来考上了大学,并成为城里一所小学的教师。但这一切并不能改变她的命运。当她父亲身患绝症后,数额并非庞大的医药费立即将她拖入了生活的深渊,使她从一名教师沦落为妓女,最后死于车祸。
    夏敏的悲剧让我看到从乡村走出来的一些人的宿命———即使离乡村越来越遥远,他们却永远无法祛除乡村记忆的阴影。
    这段时间以来,最让我长知识的还是张维迎的《产权、政府与信誉》。他对政府管制与市场经济的精彩论述,澄清了我此前在一些相关问题上的混沌状态。张维迎在一篇给人文学者普及经济学常识的文章(《经济学家看法律、文化和历史》)中,提到了经济学对文化的定义:“从博弈论的角度看,简单地说,文化是一种人群行为的稳定预期和共同信念。当你预期别人干什么,别人预期你会干什么时,倘若这种预期成为一种共同信念,我们归结为一种文化。”我顿然觉得以前所接触的所有关于文化的定义都是废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