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谁在挥霍,或者挥霍什么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报 蔡翔 参加讨论

    1980年代的文学批评,似乎正在受到批评史研究的质询,在某种意义上,我并不反对这样的质询,因为只有经过质询,批评才能更加深刻地进行和发展。但问题的另一面是,恰恰是1980年代的文学批评的实践,才奠定了当代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并且留下了它的诚信遗产。因此,在讨论今天的文学批评所面临的诚 信危机时,另一种尖锐的质询也会同时出现:谁在挥霍,或者挥霍什么?
    今天,几乎所有的批评都指向媒体,大致不错,但多少有失公允。一个简单的追问是:媒体批评又主要出自谁手,所谓的“学院批评”难道就能洗脱它的干系?的确,自1990年代以后,文学批评开始了它的地理位置的迁徙,也就是说,批评的重心开始向学院转移。以至于,不少人为之雀跃,以为可以因此而摆脱1980年代文学批评的压抑,并有“学院批评”的名称出现。
    但是,时至今日,起码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我仍然看不出所谓“学院批评”与1980年代的文学批评究竟有何根本的不同。倒是少了1980年代文学批评的真诚和激情,却多出了几分轻佻。
    今天,“学院”和“媒体”的亲密程度远远超过1980年代,其中原因多多。但就其根本,仍然在于目前的学术机制。专业的认同和评价往往流于空洞,有时根本就不复存在。常常是,只要媒体一“著”,学者就能成“名”。如此诱惑,“学院批评”怎能不“红杏出墙”?教授们的“信口开河”,已是司空见惯。
    媒体对学院的倚重,本来对“学院批评”是一大好事,能让自己的声音积极地渗透到公共领域之中,恰恰可以使学术不再成为“一己之私务”。我也相信,大部分媒体真正需要的,正是“学院批评”的严谨、周密以及立论的公允,以此才能构成媒体和学院的“权威说法”。的确,有时候,媒体在“误导”学院,但也有时候,是学院在“误导”媒体。而最可怕的,是媒体和学院一起“误导”公众。
    也许,所谓的“学院批评”只是近年来生产出来的神话之一。真正严肃的批评,既存在于学院,也存在于媒体,更存在于社会。光环中的“学院批评”除了为自己提供话语特权并进而滥用这些特权之外,还能说明什么?
    的确,1980年代的文学批评所建立起来的公信力,已经被挥霍得差不多了,再这样挥霍下去,下一步,就得开始挥霍“学院”了。
    可是,公众还会相信吗?再怎样说得天花乱坠,人们还是会说:糊弄谁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