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本名潘洪其,青年杂文家、新锐政论家。在北京青年报主持笔政8年,阅人无数,“毁”人不倦,对公众人物指名道姓,嬉笑怒骂,揭示隐秘与真相,多篇文章在各大报刊及互联 网上激起轩然大波。其文现汇于《指名道姓——潘多拉酷评公众人物》一书出版。 我喜欢潘多拉。 当得知一些名人讨厌这个家伙时,我依然喜欢这个家伙,甚或更喜欢了。 潘多拉嬉笑怒骂,汪洋恣肆,时有惊人之语,常有骇俗高论。读他的文章,大大地痛快。据说快感这种东西来自于适度抑制之后的满足,故而读过应景文字、党八股文字、白开水文字、装神弄鬼文字之后,更觉得潘多拉的文字让人痛快。这种痛快好比吃火锅。 不喜欢潘多拉的朋友读到这段文字,大约要愤怒了。且慢,我知道您为什么愤怒,亦理解您的苦衷。心理学研究表明,看武侠、武打、枪战片生出快感的人,多是对号入座之后,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打别人的人,极少有人移情在被打的人身上。大英雄一番艰难困苦之后,终有机会连珠炮似的老拳打在敌手身上,最后大获全胜,那当然是快意无比的事情。倘自己是一个被别人打痛了的人,又如何呢?恐怕是肾上腺激素分泌亢进,一种破坏性情绪统摄全身,仇恨入心要发芽了。 潘多拉有否想过被骂者的感受?可不可以把刀子弄钝一点,也学学那些老江湖,不再点名道姓骂人,而是把剑舞得呼呼生风,只博他个英武美名,实则不惹事、不树敌呢? 眼下看,潘多拉尚无此迹象,喜欢他的读者也不希望他打开“魔盒”再关上。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一位杂文家来殊为不易,肯流泪滴血写杂文的人本来不多,写得好的更少,顶得住压力扛得住诱惑又写得好的则少之又少。 司马南妄言:为保护我们的政治生态环境更适合于人类生存,为有效遏制腐败分子日甚一日的猖獗,为公平正义之道德理想在中国的真正实现,我们需要初衷不变作风不改的纯种潘多拉们。 然天下事纷纭复杂,被潘多拉骂过的人,有的并非是活该的“坏人”,相反是有相当知名度的好人,不过有些事办得不妥,有些话说得不当,一下子被逮个正着。潘多拉好似一只啄木鸟,上去又啄又扑,名人们衣衫不整,弄个乌眼青兼大红脸。于是有人出来鸣不平了:潘多拉为什么不可以温良恭俭让? 须知,名人并非完人,“名”者,乃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放大之产物,属泡沫类玩意儿,名人们切不可太当真;完人之“完”,意指道德上几无瑕疵,即有十足君子之风,故名人远不可与完人划等号。问题滑稽在,当今各色名人一方面在自恋的迷幻情结中误以为自己是完人,一方面又在清醒时通过炒作百般掩饰自己的人格缺陷与本性恶习;而老百姓一方面不屑于某些名人的作为,另一方面又对名人片面迷信,津津乐道,照猫画虎。 潘多拉们看到了这一点,更无奈地看到了名人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乃双刃剑,所以,不得不通过纠正名人行为艺术表演的动作偏差,来匡扶正义,彰显爱心,明辨是非。 故此,明事理的名人们理当从全社会利益角度,忍下一时之痛,感谢潘多拉们治病救人。当然,能这么想事,是一种境界,而欲达此境界并不容易,所以,笔者谆谆告诫那些“名人预备队”成员,凡未达此境界者,不必急于成名,不然更受罪。而那些虽已成名,但精神心理准备不足者,惟有“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以适应21世纪急剧变化的社会对名人提出的新要求,方有资格继续头顶名人的光环。 “为尊者讳”的时代离我们远去了,“名人即尊者”好像根本不是文明社会的共识。名人要“留得清白在人间”,必须管住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 克林顿先生没管住色心,后来在法院听证时又没管住自己的嘴,成了全世界的笑柄;余秋雨先生先是下笔时没管好自己的手,错写史实、常识,后又没管住自己的嘴,对别人的批评不虚心不接受,结果很聪明的人犯下了很不聪明的错误,让我等喜欢他的读者为之扼腕叹息不已。 据朋友的说法,与刘晓庆这种“一流名人”相比,笔者如今也算“三流名人”,说不定哪一天,也会一时犯糊涂,丑闻昭彰,被潘多拉们斩于马下。斯时,司马南又当如何呢?理性的选择怕是两条—— 一,欣赏潘多拉们的剑术。凡骂得有水平的文章,一定值得反复阅读。遭遇如此文采斐然之骂,实属我等之另一种荣幸。 二,痛改前非,不耍小聪明,绝不为了掩盖一个错误再犯一连串错误。 因为我懂得一个简单道理:三流名人,绝不比读者聪明。 更因为我至今记得姥姥的教导:“会说的不如会听的。” 《指名道姓》,台海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