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从远去的历史深处奔腾而来——读《陕甘宁根据地实录》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汪守德 参加讨论

    读张隼五十多万字的《陕甘宁根据地实录》(解放军出版社),被作者所进行的艰巨而扎实的历史写作深深地感动了。这无疑是第一部完整叙述西北地区中国共产党人,怎样在极端恶劣和处于弱势的条件下,以不屈不挠、九死未悔的革命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武装斗争,从而为中国革命打开新局面、走向新胜利奠基这一伟大壮阔历程的著作。其所显示出的翔实、精细、厚重的面貌,反映出作者在面对苍茫历史和书写作品时,所具有的耐心、坚韧、执着的可贵品格。
    就作品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言,《陕甘宁根据地实录》可谓是用字斟句酌、绵密编织的文字在时空上填补了一段内容极为丰富的“空白”。当下的很多读者,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陕甘宁地区的革命斗争史,想必是知之不多的,又或许是饶有兴趣了解的。作者张隼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因而昂首挺进这一历史地带,在广泛参阅各类有价值的书目的基础上,对头绪纷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悉心地搜集、梳理与辨析,不仅勾勒出大的历史轮廓,即从烽火初燃到建立陕甘边区根据地,再到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及其后所进行的东征与西征等,使读者对西北地区那一时期的革命斗争,能够获得较为精准完整的印象;而且作品还保持了一种从容沉着、有条不紊的叙述,以细致而可信的生动描绘,写出了那些历史的过程与细节,那些事件的原委与始末,从而达到回归本真、廓清迷雾、以正视听的目的。作品虽然未必都那么引人入胜,但却是坚实有据而掷地有声的,这也许正是历史书写所应具有的突出品质和独特价值。
    张隼以他一支颇具力道的笔,为我们还原了发生在那个特定时代与地域的苍茫而沉重的历史真实,描绘出了令人不忍直视的酷烈而斑斓的战争图景。偏于一方的陕甘宁并非是一片宁静和平的土地,相反各种形形色色的政治和军事势力,如西北军、东北军等军阀,以及地方武装与土匪等,既割据一方,盘根错节,又你争我夺,互相攻伐,不断地上演征战杀戮的人间丑剧,使得当地的社会乱象丛生,经济凋敝,民不堪命。红色革命犹如于荆棘丛中求生存谋发展,经历着血与火、生与死的无情洗礼。面对强敌环伺的沉沉黑夜,革命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那些青春勃发、正义在胸的革命者们,硬是凭借着无比坚定的意志与无所畏惧的精神,探索开展兵运、土改等各种形式的斗争,在艰难曲折、屡挫屡奋中一次次地点燃革命的火种,一次次地拉起革命的队伍,逐步壮大起与旧世界对抗的力量。在此过程中,有多少热血男儿喋血战场,革命也经历着数度的燃烧与熄灭的过程,然而革命道路正是在这种不折不挠的抗争与探索中,不断地向前向上延伸,直至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形势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也从而真正融入中国革命的狂涛巨澜。陕甘宁根据地的斗争史并不是个孤立的存在,它是整个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史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作品客观而形象的叙述,不仅能加深我们对此的印象和了解,更能激起我们对那些革命先驱和先烈极大的敬意。
    《陕甘宁根据地实录》这本书的特别令人瞩目之处,就是其尽力按历史与事实的本来面目,再现在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中,曾经出现并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他们在这部历史壮剧中分别扮演过各自不同的特定角色,像电石火光一样璀璨地划过,把那片历史的夜空照亮,也使革命历史本身既显得那么千姿百态,又那么使人眼花缭乱。在历史所演绎的千回百转的惨烈壮丽的剧情、场景和画面中,尤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陕甘边根据地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的革命经历最为突出和光彩夺目。他们无不具有远大的理想、坚毅的品格和睿智的目光,他们始终抱定必胜的信念和赴死的决心,机智勇敢地同狡诈凶残的敌人进行着一轮又一轮较量,同革命队伍内部的各种错误观念与做法进行着毫不妥协的斗争,从而闪耀出了值得今天的人们永远珍视和铭记的精神与人格的光芒。我们还应记住如阎红彥、王世泰、汪锋、张秀山、杨丕胜、王泰吉、同守孝、赵二娃等众多舍生忘死的战士和革命者,他们为革命而奋不顾身或英勇献身,有的人的生命就戛然中止在那个战斗的年代。作品倾注了对于这些前仆后继的革命者的敬仰与赞美之情,感人至深。
    作品所实录的陕甘宁根据地历史,比我们原先想象的要更加艰辛、复杂与壮烈,它像滚滚洪流从远去的历史深处奔腾呼啸而来,给我们内心以深刻而长久的激荡。这就充分表明了本书所具有的宝贵价值,以及作者为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其以史料的丰富性、线索的清晰性和叙事的精确性,通过对革命历史的文学化呈现,而又不失历史本身所固有的质地,引领我们进入一段理应明了与珍视的历史,去思考与理解其所包含并可鉴照今日的巨大思想内蕴,而不是任由某些人对历史作肆意的误读与扭曲,从而有助于让这一段光辉的革命历史成为真正有益于后世的精神遗产。
    (作者为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原局长,文艺评论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