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并不是质量保证,实则是一把双刃剑,观众走入剧院难免期待看见熟悉的元素。为经典引入全新的理念势必要冒着打破这层期待的风险,如何在保留原作精华的基础上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演出,主创们需要下一番功夫。 “世界十大歌剧之一”“史上最美歌剧”“最辉煌歌剧”……自1880年在巴黎问世后,歌剧《阿依达》被赋予了诸多美名。每隔几年,都会有导演携新编《阿依达》登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柏林国家歌剧院等世界一流艺术殿堂。今年,又一版《阿依达》在“欧洲三大古典音乐节”之一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亮相,然而观众似乎对这部由音乐节新任总监马库斯·辛特豪瑟亲自挂帅、号称“现代版《阿依达》”的作品并不买账,对场景布置,视频多媒体甚至乐团演奏都提出了质疑,美国更有权威乐评发文用“失败”形容了此次改编。 舞台似微波炉,经典作品的当代改编尺度难拿捏 意大利指挥大师里卡多·穆蒂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俄罗斯当红女高音歌手安娜·奈瑞贝科和意大利男高音弗朗西斯科·梅利同台演出,新编《阿依达》无疑是今年音乐节的重头戏,演出票也早早就售罄。不料首演后,演出中充满当代性的舞台设计和视频多媒体饱受诟病,舞台总监、伊朗视觉艺术家西林·涅沙特无疑首当其冲,受到不少负面评价。 知名乐评人鲁伯特·克里斯琴森在英国率先发文批评:“涅沙特空洞的设计使演出大大减分,整个舞台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微波炉中,这种设计不但显得过于轻浮,不能提供给观众任何视觉上的享受,也无助于戏剧发展。看似时尚的视频投影更是毫无意义,场景变换冗长无比,再加上两段幕间休息都极大程度上干扰了观众的观赏体验,我无法理解指挥穆蒂是如何忍受这一切的。” 随后,乐评人扎卡里·伍尔夫也在美国媒体上撰文炮轰演出:“《阿依达》是今夏问题最多的演出。涅沙特对于她的首部歌剧作品显然没有任何想法,她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情来到了本届萨尔茨堡音乐节,却没有把她25年来的设计经验运用到演出中,视频也与演出毫无关系,然而,总监辛特豪瑟似乎并没有想要挽救这一切。” 不过,若说涅沙特对作品“毫无想法”显然言过其实,从这位极具个性的女艺术家演出前接受的采访来看,她对《阿依达》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不喜欢的是传统的演绎———仅仅把《阿依达》当作欧洲人的想象产物,埃及人和埃塞俄比亚人被妖魔化了,他们以非常丑陋的面貌出现———所以我要消除这种脸谱化的呈现,让这些人物变得更加有血有肉。”她说道,“所以在我执导的版本中,故事的背景不是发生在古埃及而是在欧洲,这里同时存在着各种宗教,时代背景中既有古老,也会有现代和未来的元素。这个版本的《阿依达》体现的是不同的文化背景、种族、宗教差异和时间的交融。”然而,她也毫不避讳地谈到“此前对《阿依达》和古典音乐一无所知”,舞台总监在没有充分了解经典的情况下就对歌剧进行了设计和改编,可能也是作品饱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经典并非万灵药,刻意改编反倒弄巧成拙 《阿依达》这部四幕七景歌剧由意大利作曲家朱赛佩·威尔第创作,剧情由法国古埃及考古学家芳思华·马里耶特的原著改编。1880年《阿伊达》于巴黎首演时,威尔第曾亲自担任指挥演出,讲述了古埃及法老王时代,东非大陆的埃及和埃塞俄比亚战事又起,埃及王手下战将拉达梅斯率部出征,迎战埃塞俄比亚国王阿姆纳斯洛。此时,埃及王女儿阿姆涅丽斯公主爱恋着拉达梅斯,而拉达梅斯的心上人却是阿姆涅丽斯的女奴阿依达。而这位女奴不是别人,正是埃塞俄比亚国王的女儿,原来阿依达也是一位公主。 作为传统歌剧的代表,《阿依达》比其他经典作品更为“传统”一些,由于故事情节的设定,很难在制作上进行彻底颠覆,连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也会翻出几十年前的制作重复利用,业界和观众对这部作品也都已经形成了固定印象,此前对于该作品的创新性改编也不乏失败。 美国赫伯龙戏剧联盟就曾联手迪士尼进行过音乐剧版《阿依达》的制作,将这样一部经典歌剧改变为音乐剧确实是一个大胆的想法,然而音乐剧不但没有抓住自身的音乐优势,将歌剧版的舞蹈音乐进一步强化,反而使用流行化的音乐破坏了《阿依达》的埃及韵味。音乐剧开头现代人参观博物馆的“戏中戏”手法也完全是为了硬贴“现代演绎”而设计出的桥段,不仅无助于推动剧情,还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舞台时间。 经典并不是质量保证,实则是一把双刃剑,观众走入剧院难免期待看见熟悉的元素。为经典引入全新的理念势必要冒着打破这层期待的风险,如何在保留原作精华的基础上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演出,主创们需要下一番功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