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个新启蒙时代的开启——《尼山书院的二十六堂国学课》思想内核漫谈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龚鹏程 参加讨论

    
    
     《尼山书院的二十六堂国学课》刘建华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的启蒙运动兴起于十七世纪,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带动了“五四”运动的出现。西方的启蒙运动有一个前奏,就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兴起,质疑当时西方的宗教环境,对于长期以来的宗教霸权产生了很多批判和反省,但这种批判和反省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到了启蒙运动,这种批判和反省的思想完全爆发,人们才理性地睁开了眼睛,认识这个世界,并在蒙昧中展开理性的探索。从这个理性探索起步,人们开始反对宗教,反对中世纪封建帝制;也因为理性,人们推动了科学的长足发展。
    中国“五四”运动以来提倡的民主、科学、理性、教育普及、文化普及等等,走的就是这个路子。然而,这样的一种启蒙思维,其实也是有很大问题的。我们受启蒙运动的好处当然很多,但启蒙运动给我们带来的误导、影响也很大。近年来,这种反省非常多。我们把刘建华先生的新书《尼山书院的二十六堂国学课》放在这个脉络上来看,是非常有意思,因为刘建华先生的书是一种新启蒙,它跟这一百年以来的启蒙是完全不一样的。
    新启蒙——寻回消失的传统
    我认为新启蒙的倾向,有点类似于西方启蒙运动之前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探寻怎么能够摆脱宗教意识,倡导人文精神,因此他们发现了古希腊。我们现在讲西方历史,都是从古希腊这条脉络往下,但我们忘记了,希腊文明是一个消失的文明,跟后来的欧洲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当时的整个欧洲,有点像我们的现在,我们现在是把自己的传统丢掉了,希腊的传统则是被波斯消灭掉了。我们对于自己早期的历史有很大的误读,它似乎在我们的意识中消失了。我们现在才想要把它找回来,正有点像当年西方的文艺复兴。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启蒙,就是号召大家重新再回去读那些元典。因为在20世纪初中国那个启蒙的时代,我们对于传统的理解,就是西方在启蒙运动时所批判、所要打倒的那个世界——一个封建专制、愚昧的、非理性的世界。
    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说:“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我们也就拿这样的观点去批判我们的传统,直到现在,出版界还在大量出这类书。可是这样的观点拿来跟刘建华先生这本书一比,就知道一个是老的、陈旧的东西,一个是新的启蒙。
    正因为在启蒙时代我们丢掉了我们的元典,我们也不了解我们的历史,一谈起我们的历史,就是封建、迷信、专制、停滞这一套。但是中国文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们却很少去了解。刘建华先生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些常识,只是我们现代人已经丢失的常识。比如一提到国学,就有人大骂儒家只晓得忠君,说忠君太迂腐了。但是什么叫忠?忠就是心在中间。我把心放正,这件事交到我手上,我很用心地把这件事做好,这叫忠。“为人谋而不忠乎”,别人拜托我办事,我尽我的力量,全心全意去做,这叫作忠,跟做佞臣有什么关系?
    孝也同样,大多数人连《孝经》都没看过就乱骂一通,可是怎样去理解传统的“孝”呢?《孝经》中有一篇叫作《谏诤章》,内容是说子女对父母亲的孝,很重要的部分在于小孩子要劝诫父母,“你是我的榜样,你不像样,我能好吗”。小孩子替父母免除他们的过失,这才叫作孝。此外还要能够“无忝尔所生”,父母生下我们,就不要让父母蒙羞,所以要服务人群。这说明孝是公共伦理,不是在家里孝顺父母就好了。正因为人人愿意发挥自己的最大努力,所以行孝道就能够治国平天下。
    这样的常识很多,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希望能够重新来看待它,就像当年西方人重新理解亚里士多德,重新理解柏拉图,重新理解苏格拉底,重新理解希腊的公民传统那样。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功课。
    26个常识构建一幅理想社会图景
    刘建华先生的《尼山书院的二十六堂国学课》从“十三经”元典中提取26个关键词,主要涉及26个常识,是中国人的基本观念。这里面有两个部分是他想做的。
    第一,是去了解过去被我们所忽略的常识。这26个常识里面,有一大部分涉及中国古代的制度和礼仪。我们谈到中国的礼教常常义愤填膺,但我们其实不清楚古人讲“礼”到底是什么意思。“礼”首先是提供一个合理的生活秩序。比如我们要吃饭,我们吃饭的时候是像动物一样先打一架,还是寻找一种合理的秩序?古人提到尊老,长者先用。我们现在可能多了一些标准,比如小孩先吃、父母先吃或病人先吃。总之是需要替生活建立合理的秩序,这才是“礼”之所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书中的很多阐述,能够帮助我们重新探究中国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的原因。
    第二,刘建华先生通过一些关键词,想要描述孔子或者那个时代的人理想中的国家、理想中的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一个国家和社会对于个体来说,功能是“管、教、养、卫”。西方着重是“管”(理)加(保)“卫”,中国传统上更重视的是“教”和“养”。孔子以及他们那个时代的人理想中的社会,人人都是有“教养”、有德行的,这样的社会才可令每个人都安心、安全,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别人交流,共同走向更好的社会。因而这本书中,作者从黄帝的“明堂”开始讲起,讲到后来的庠、序、释菜礼、释奠礼等等,很多着重是在谈教育。而这个教育跟现在学校里面的教育不一样。那时候的学校,崇尚“大学”之道,“大学”是整个社会的核心,而教育才是中国传统上、政治上真正的核心。
    尼山是孔子诞生的地方,这本书所谈的,很像是作者在尼山书院讲述教育、教养,通过书院的教化,让每个人都实现“大人之学”,明其德,最后止于至善。
    在我们这个时代,我觉得这本书特别有用。当然这个所谓有用不是说实用,而是说对我们的思想启蒙,有利于我们重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了解孔子的思路,重新来想我们今天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创造什么样的社会。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文根据龚鹏程在《尼山书院的二十六堂国学课》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