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即身而道在——评张再林教授《中国古代身道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蒙培元 参加讨论

    为什么传统之道为“身道”,这一发问必然将我们导向作为基本研究范式的“身体”。在我看来,这一范式与其说是一个新型的致思模式,不如说是再林先生对生命独特的理解。显而易见,人是以身体的形式栖居在世界之中,生命亦凭借着身体渐次展开,我之所以能如此思、如此行,归根结底在于我有这样一个身体以及这样一份独特的体验。更确切地说,我不仅仅是“拥有”一个身体,而是我本身就“是”身体。然而,在西方的形而上学之思中,身体一直呈现为“不在场”的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本质主义思维将人抽象为“灵魂之我”或“精神主体”,从而西方哲学成为名副其实的“意识哲学”。与这种“祛身化”的致思路径相反,身体一直是中国哲学之圭臬,不仅其悠久的修身传统将身体置于古人关注的中心,而且其阴阳型的宇宙观、夫妇型的伦理观、身神合一的宗教观、家国一体的政治观以及体知型的认识论等无不是以身为出发点。正是在这里,再林教授独具只眼地发现,“身体/意识”的区别实为中西哲学分殊之所在,从而公开宣称中国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身体哲学”。
    诚然,身体的高扬固可纠拨西学“意识独尊”之偏,但身体本体地位的确立必然面对一系列的诘疑,首要的问题便在于,有限的身体如何满足哲学无限的“终极性”探寻?因而,对于再林教授来说,其于中国哲学身体性的揭橥,必然意味着对身体的“道”之层面的澄明,而这也构成了《身道研究》一书的主旨。
    在开首的《总论篇》中,张教授勾玄索隐,为我们呈现出中国“身道”的总体面貌。首先,通过对周敦颐太极图的身体化还原,再林先生描绘出一条“(生)身→两性→家世”的生命系谱,这一系谱以其“子子孙孙,引无极也”的特征,将我们有限的生命个体融释进无限的生命共同体之中,从而完满地实现了基于身体的“终极性”之求。进而,在中西比较的视野里,张教授具体提出身道的三重维度,即中国哲学是“切问近思”的“具体之学”,是“以美其身”的“为己之学”,是在取舍、得失、进退、授受、生死之中亦此亦彼、不落两边的“之间之学”。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再林先生对身道展开了更为具体的论述,其间精彩纷呈,新见迭出。例如,其以“夫妇”为中国伦理之元型,以“味道形式”为古代审美之特质,以周礼为“象征性交换”等思想,皆发前人所未发,读来不仅引人深思,且亲切有味。
    在我看来,再林先生的努力不仅于此,其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通过身体范式,不仅一种之于传统哲学的新的研究领域得以开辟,而且这一哲学与我们生动活泼的具身生命得以勾连。可以想见,伴随着对中国哲学更深入的挖掘以及对生命更深刻的体验,再林教授将会为我们献出更为精彩的思想成果。
    (《中国古代身道研究》一书,由北京三联书店于2014年12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