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我写《鸠摩罗什传》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读书周报 2014年04月 龚斌 参加讨论

    
    写完《鸠摩罗什传》,搁笔沉思:我为什么对高僧如此感兴趣?十年前,写庐山高僧慧远;十年后,又倾心于西域来华的鸠摩罗什?
    不仅止于此,我还钟情于名士和美人。比如陶潜,自唐宋之后,被视为魏晋时期超级名士;近代以来,更被誉为魏晋风度最杰出的代表。我至今仍在读陶诗,并深深仰慕渊明之为人,趣味不曾少减。又喜读“名士的教科书”———《世说新语》,目转神移江左名士的言行举止、风度神韵,以至杜门十年校释这部书。高僧名士之外,又遐想历史上的名妓,如何与名士情绵绵、意切切,在漫天风月中咏诗、作画、唱曲,催生出无数文学艺术之花。
    我的兴趣,很能证明我不合时宜。不去谈论文艺明星、社会名流、政界新星、仕途秘诀、股票期货、香车豪宅,一概“觑得如无物”,反而钟情那些“冢中枯骨”:复活其形象,体验其情感,触摸其心灵。这究竟为什么?固然,学者有言:“距离产生美。”然而,假若远处是虚空,无有美之人与物,则终究恍兮惚兮,不见并无法复原出美。近看当今之世,何处有名士如嵇康、陶渊明?有高僧如慧远、鸠摩罗什?有美人如马湘兰、柳如是?既然当世难觅,何不尚友千载!我常想像自己早生四百年,或许也会如明人高启所唱:“岂惟名士集,亦有名僧俱。”如曹学俭所吟:“座中只少如花妓,剩有名僧过虎溪。”经筵之旁,悟空有玄义;簾儿底下,听浅斟低唱;田间溪边,吟新苗野花……当然,我已作过声明,我不是名士,不过是对名士的趣味与审美有兴趣。我喜名士、高僧、美人,实在是喜欢诗歌、艺术、学问、哲思、情韵、雅趣和美。
    我喜欢鸠摩罗什,出于更为正大甚至崇高的原因。此人是高僧中的高僧,千年不遇;是天才的思想者,妙悟难及;是坚定的弘法者,舍己利他;是伟大的忍辱者,度一切苦厄。为了实现心中的崇高目标,即便身当刀锯炉镬之苦也无怨无恨。一次又一次的精神磨难,不能击倒他,似海涛轰击岸边的礁石,礁石依然挺立一样。我是感佩鸠摩罗什不顾自身,勇敢担当文化重担的精神,并以为这种精神,实在有助于遏制当世中国知识者全面退化的趋势,希望重振“士志于道”的精神品格,所以才念念不忘这位中古时期的高僧,决定写他的传记。
    去年三四月间,传记的初稿已成。这时,看到了北方有家出版社计划创作百部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的消息,发现他们所列历史文化名人中竟无鸠摩罗什,亦无玄奘、慧能等历史上一流的高僧,颇感意外。鸠摩罗什、玄奘等伟大的佛经翻译家,对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无与伦比。他们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色彩瑰丽的传奇,空前而绝后。何以不入文化名人之列?此家出版社开出的历史文化名人的名单,据说是经“学者专家”审定的。不列鸠摩罗什、玄奘等高僧,或许出于学术之外别的考虑。汲深非短绠所测,非我等浅识所知。
    然而,鄙人亦忝冒“学者专家”,却认为:鸠摩罗什是古印度文明与华夏文明相互冲突与融合的结晶,是两种异质文化共同塑造了旷世高僧。论佛经翻译、佛学造诣所产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鸠摩罗什是中国历史上超一流的文化巨匠,具有世界意义。而且,他的历经磨难的传奇人生,如璀璨的珍宝,从各个角度观察、欣赏,都呈现出人性的复杂与迷人。换言之,鸠摩罗什既有研究价值,亦具欣赏价值。
    当代关于鸠摩罗什的传记已有数种,有的叙述简略,有的类似小说。前者失落了历史的许多细节,不用心刻画传主人生经历的波澜起伏,心路历程的复杂迷人,置生死于度外的弘法精神,结果成了粗浅的平面画像。后者忽略人物生存的深广的历史人文背景,热衷于虚构人物和情节,近于“戏说”。两者都不能深刻揭示佛教征服中国的无比艰难的进程,以及鸠摩罗什独特的人生魅力和深刻的文化意义。
    有鉴于此,我考虑所写的这部传记应该有另外一种形态,即历史的文学化、文学的历史化。具体说来,一是不离历史真实,人物、地点、重大事件,皆有根有据;二是以文学语言叙述历史,描写人物,在忠实历史的原则下,展开合理的虚构与想像;三是再现中古时期佛教东传的艰难而辉煌的壮阔画面;四是尽可能还原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景,诸如龟兹、厨宾、凉州、长安等地的历史风貌;五是不用网路语言,不阿世从俗。以上所言,其实是我关于历史人物传记创作的理念,《鸠摩罗什传》是这一理念的实践。我不敢说这部传记已完美达到以上境界,能够自信的是,书中的人物和重大事件的背后,绝大多数有历史材料作支撑。
    完成了《鸠摩罗什传》,我还有个愿望:在有生之年走完曾走过但未走完的丝绸之路。翻越峻极于天的葱岭恐怕不可能了,但可以感受玉门关外的苍茫,俯看废墟之下的交河,听着大漠中传来的驼铃,寻找龟兹雀离大寺的遗址,触摸千年前延城的颓圯城墙,在于阗河里捡一块石头,然后在疏勒河边遐想当年西去东来的大德高僧衣襟上的尘土、坚毅的目光……西域,多么神奇的土地啊!沙漠之下藏着多少历史的秘密?戈壁滩上、胡杨林中,又有多少灵感等待我去拾取?
    写作《鸠摩罗什传》的过程,既是涉猎佛学,也是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我总是把读写古贤当作人生的修炼。鸠摩罗什忍辱负重,在苦境中始终不忘道义的担当,为钟爱的事业贡献全部智慧的精神品格,我相信会激励我的余生。我觉得历史上的一流人物,都是一片特别诱人的风景。应该走近风景,触摸风景,融入其中,你就必然有感动有收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