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在广度与深度中寻求平衡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4-2-28 刘义昆 参加讨论

    
    《新闻评论通论》
    赵振宇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年1月出版
    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评论通论》一书,围绕着新闻评论的形势、功能、教育和研究等多方面进行了专题论述;对当前各类媒体新闻评论实践和高校新闻评论教育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正在、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基于这样的认知,《新闻评论通论》用了3章的篇幅来论述“新闻评论形势”。
    诚如赵振宇教授所言,新闻评论教育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思想型教学,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型教学。一部新闻评论学教材可以偏重理论,也可以偏重实务。两者如何平衡,作者固然可以自由把握,但两者却都是不可或缺。缺少理论探讨,会使具体操作成为无源之水;缺少实践操作,则会使教材无的放矢。我们高兴地看到,《新闻评论通论》虽然偏重理论探讨,但评论案例及其操作却贯穿始终。该书中对社论以及新闻评论文风这些实务方面的分析,让人印象深刻。
    这些年,新媒体为网民提供了一个观点交流的公共场所,大量意见和观点通过网络媒介汇集、交换和传播。网民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体现的是新媒体的交流性与参与性特征。随着新媒体的纵深发展,如何使公民表达更加理性、网民意见得到有效表达,如何使公共舆论空间变“优质”,是新闻评论学著作者不能回避的问题。新闻评论学教材的读者对象,不仅应该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也应该考虑到普通网民与公众。“如何科学、有效地表达自己,而又不拒绝、限制和损害他人的表达自由,最终促进人们相互交流、沟通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正是本书出版的初衷。”
    传统媒体历来重视新闻评论,特别是报纸更把新闻评论当成“灵魂”和“旗帜”。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新闻评论更加受到传统媒体的重视:不仅报纸纷纷开办或扩大评论版、新的电视评论节目也层出不穷。与此同时,评论员与编辑队伍分工更加细化,评论作者更趋向专业化与学者化。新闻评论专业化的另一个方面,是新闻评论操作的专业化。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评论学教材不能再千篇一律、泛泛而谈,而应向新闻评论研究与实务纵深发展。
    在新闻学本科教育中,新闻评论是一门新闻业务课程,面对的是“未来的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是“专业知识传授、思维训练和技能培养”。有报社评论员尖锐地指出:“教新闻采访学的,根本没有在报社当过记者,没有自身采访的经历;教新闻编辑学的,没有在报社做过编辑,没有独立地编辑过新闻版面;教新闻摄影的,没有自己的新闻摄影作品,是从中文系教唐诗宋词转过来教摄影的;教广播电视新闻的,没有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呆过一天。”此话未必准确客观,但有一点可以确信,一些新闻评论学教材之所以少有读者,关键是缺乏对操作技术的深度解读与探讨。
    《新闻评论通论》对报纸社论、新年献词、两会评论、突发事件评论、网络评论、电视评论的具体操作都有论述,对初学者和评论员而言都应该能有所借鉴。浸淫于新闻评论学术研究多年,赵振宇教授将其思想精华几乎全部写入了《新闻评论通论》,这是一个勇敢的尝试。该书描绘的新闻评论学知识地图,不仅能使初学者从宏观上把握新闻评论的社会位置,也有利于研究者在其中寻找前沿问题。不过,也正因为该书聚焦于个人的学术旨趣,使其关注视野稍显狭窄。若能更多集纳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成果,“通论”应能发挥更大价值。
    “广度”与“深度”如何平衡,历来是教材编写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毋庸讳言,《新闻评论通论》在新闻评论学教材这个问题上,作出了一个勇敢且新颖的尝试,是一部既有理论视野又有具体操作的佳作。沿着“广度”与“深度”这两个路径,相信新闻评论学领域应会有更多的精品著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