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网络文学 >

网络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漫议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陈定家 参加讨论


    网络批评中的虚无主义的基本招数,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大历史视角抹黑中华文化传统;二是歪曲近代历史,否定近代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三是过分夸大暴力革命的破坏性并无限放大执政党某些失误的后果。当然,抹黑古代传统和曲解近代历史的基本用意仍在于丑化中国革命,质疑执政党的合法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对当代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几点希望,其中第一条是“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他把“坚定文化自信”上升到“振奋民族精神”的高度,并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他强调说:“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习总书记的这些话,可谓语重心长,意义深远,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尤其对网络文学批评来说,坚定文化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可谓是自媒体时代文学批评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关于网络批评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笔者曾在“红旗文稿”发表文章对其文化表征与精神本质进行过反思与清算。进入21世纪,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虚拟空间大行其道,其危害的深度与广度,不亚于历史上任何时候。在网络虚拟空间的某些领域,虚无主义在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等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端虚构和任意架空历史的所谓“创新手法”,成了部分写手拥趸粉丝的秘密武器;在某些网站,否定中华文明、歪曲民族历史的现象被堂而皇之地贴上了“还原历史真相”的标签;在微博微信圈内,诋毁民族英雄形象、丑化人民群众的言行更是屡见不鲜;网络自媒体上甚至出现了一股“逢华必哗,遇美即美”的“爱/美国主义”逆流,尤其是在某些微信朋友圈内,离经叛道就是思想“创新”,数典忘祖成为一种时尚,就连“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似乎也是不言自明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虚拟空间的历史虚无主义者,虽未摘下“价值中立”“还原事实”的旧面具,但其歪曲历史、抹黑英雄的新招数却变得更加犀利凶狠,更加变化莫测。例如,某些人利用大数据技术搜集片面夸大“暴力革命之破坏性”的资料,用以证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误入歧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悲剧;又如,某些呼风唤雨的“公知大V”“意见领袖”,以学术无禁区为由,打着学术思想讨论的幌子,把新中国历史描述成“一系列悲剧、闹剧的交替延续”……总之,在网络虚拟空间,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所不为。但细察觉其文化虚无表征和历史解构策略,网络批评中的虚无主义的基本招数,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大历史视角抹黑中华文化传统;二是歪曲近代历史,否定近代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三是过分夸大暴力革命的破坏性并无限放大执政党某些失误的后果。当然,抹黑古代传统和曲解近代历史的基本用意仍在于丑化中国革命,质疑执政党的合法性。
    网文评论中,历史虚无主义最突出的表现是,刻意抹煞中华历史文化,解构华夏辉煌文明,诋毁中国道德传统。龚自珍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民族虚无主义对自己的历史、民族的文化乃至于自己的民族,采取轻蔑的、否定的态度,把伟大的中华历史说得一无是处。在某些大V笔下,“丑陋的中国人”既愚昧迷信,又狡黠自私;既无法无天,又奴性十足;既毫无诚信,又死守教条……总之,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蒙昧没落的民族,在某些“呲中哈美”的“网络公知”眼里,这个以黄河黄土为标示的“黄色文明”,只有乞灵于西方的“蓝色文明”,才是走向民主与自由的惟一出路。这类荒唐可笑的观点,早在20多年前就遭到有识之士的严肃批评,例如李政道在《读〈河殇〉有感》中指出:“黄河的黄水流入了大海,使海外的华人也永远连接了这伟大的河流……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发展的,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是不会有前途的。5000年的黄土文化值得我们骄傲,希望我们今后的创业,也能得到未来子孙们的尊敬。黄帝的儿女们,我们只要有志气,不必害怕目前的贫穷。盼能启新自兴,望弗河殇自丧。”(载《光明日报》,1988年11月4日。)
    30年后的今天回过头来看看,如果当年听任“文化软骨病”的流行,一切唯西方马首是瞻,那么今天的经济崛起、文化复兴局面就很可能只是一场梦幻泡影式的空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坚定文化自信”确如总书记所言,是事关“国运兴衰”的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作协九代会”的讲话中,总书记不只是从“国运兴衰”的宏大视角谈论文化自信问题,他还将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直接与其创作成败联系了起来,他说:“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我们注意到,在网络虚拟空间,“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甚至刻意虚无历史,根本无视逻辑,毫无底线可言;某些所谓颠覆传统道德的“洞见”,恶搞英雄人物的“揭秘”, 编造材料,罔顾事实,在调侃崇高和颠覆传统方面,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某些恶搞历史的作品,对民族传统中的理想、信念、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极尽揶揄挖苦之能事,肆意扭曲历史人物形象,挑战三观,影响恶劣。譬如说,孔融让梨,这本是一个宣扬谦让美德的故事,恶搞者偏要曲解为孔融“惧打让梨”;又如,“胡倒戈”的《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将小英雄潘冬子描述成了一个整日做明星梦的富家子弟,胡汉三反倒成了裁判冬子比赛成败的大评委……这类调侃经典、戏说历史的言论,在网络上可谓甚嚣尘上,这无疑会对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带来极大危害。
    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但历史虚无主义者则相反,它们不仅否定传统文化,而且还要扭曲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主线,将革命与现代化完全对立起来,论及近百年的中国巨变,片面孤立地就事论事,不切实际地夸大革命的破坏作用,无视革命发生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不惜“颠倒历史真相”,对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大作翻案文章。一时间众多奇谈怪论纷纷出笼,什么“抗战救国即祸国论”、“抗美援朝有害论”,可谓匪夷所思;在某些写手的网页里,开历史倒车的李鸿章、袁世凯竟然是走向共和的最大功臣;卖国贼汪精卫、刽子手山本五十六竟成了美女心目中智勇双全的最佳男神;而岳飞、林则徐、邓世昌、戴安澜、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不是獐头鼠目之历史小丑,就是心胸狭窄的无耻小人。 更为奇葩的是甚嚣尘上的“历史退步论”——清政府比民国好,北洋比国民党好,民国比当今好,若日本统一了中国就最好!如此无耻谰言,居然能说得理直气壮,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非理性色彩,由此可见一斑。
    网络批评中历史虚无主义最流行的手法是质疑和抹黑英雄人物,以各种歪理邪说恶搞和丑化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时代精神代言人。例如,揭秘岳飞“大地主”的面目、孙中山“包二奶”的真相、黄继光堵枪眼不合常理、刘胡兰原来是被乡亲所杀、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壮士其实是土匪、赖宁是“官二代”、雷锋玩“姐弟恋”……这类信口雌黄的“历史揭秘”,真是令人瞠目结舌。一篇名为《林则徐飞起一脚,把中国踹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文章说:“在中国历史上,论起祸国殃民,林则徐绝对位列三甲,甚至很可能夺得状元的桂冠。”这类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惊人之论,在网络虚拟空间可谓触目皆是,以致《人民日报》署名文章惊呼:“抹黑英雄恶搞历史”已成“网络公害”。
    众所周知,英雄人物形象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的英雄具备坚贞不屈的忠诚品格、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不惧艰险的顽强意志、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英雄人物始终是标注历史的精神坐标,英雄主义精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它构成了一个民族向慕正义、追求崇高的价值底座,构建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郁达夫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道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为此,我们有责任守护民族英雄形象,必须对历史虚无主义勇敢亮剑!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微博微信中歪曲历史事实、否定历史规律的现象大行其道。其中抹黑和丑化毛泽东形象、否定毛泽东历史功绩的言论,几乎形成了一股“非毛”潮流。例如,有人有意把毛泽东在探索过程中犯的错误说成是“罪恶”;用西方的“权力斗争”说来歪曲和图解党的历史,把延安整风、高饶事件乃至庐山会议错批彭德怀、文化大革命造成刘少奇冤案等,统统说成是毛泽东为了“个人权力”而搞的党内斗争;有意抹杀毛泽东领导下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把毛泽东领导下的新中国说得一团漆黑、一无是处。如此深入“生活细节”,还原“历史真实”,只及一点,不及其余,根本无视历史的主流和本质,这类言论,在网络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此,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无所作为。习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历史的规律一向不以少数别有用心者的意志为转移,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并不能真正割断现实与历史的联系,而人民群众反倒因识破虚无主义的本质而更加敬重历史,更加尊重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并能更深刻地理解人民、政党和领袖的关系,客观评价他们的历史作用。
    在这个数字化生存的网络时代,学习历史,借鉴历史,从历史中获得智慧与启示,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尤为重要。习总书记说:“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总书记的这番话,值得我们深长思之、勉力行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