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当代著名戏曲理论家张庚先生的治学方法与理路,戏曲研究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层次:资料—志—史—论—批评,几个层次构成有内在联系的完整系列;其实,这也是戏曲学系统的学科体系。刘祯的《戏曲学论》总体上是属于“论”的著述,而其中讨论的问题,则涉及这一“完整系列”的每个方面,同时关注并延展到了文化层面。 少数民族戏剧是戏剧百花园中的重要部分 该书第一编“理论现状”中,分别讨论到戏曲理论学术与戏曲发展的“消长与共”关系,20世纪中国戏曲学中的特别强化与视界萎化、理论经验化与批评失语,中国戏曲理论的“戏剧化”与本体回归,近年来中国戏曲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等;在第四编“戏曲学术史”中,依次从现代学术视野下的戏曲研究,20世纪戏曲史学与民间戏剧研究,王国维与现代中国戏曲史学等几个阶段逐一梳理。此外,在“文化与民俗”、“民间与祭祀戏剧”、“地方戏与少数民族戏剧”、“京剧与昆曲”等几编中,都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究。书中各编相对独立,而彼此间又有内在的学理联系。 少数民族戏剧是中国戏剧百花园中的重要部分,是在民族文化艺术的土壤里孕育产生的,凝结着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特质。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戏剧创作进入崭新的阶段,剧目颇多,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多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少数民族戏剧向深广拓展。《戏曲学论》将少数民族戏剧纳入“戏曲学论”的总体架构中,并做专题研究,体现出中国戏曲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完整涵盖性。 阐述中国戏曲如何面对市场化 作者在这部立体式构建的著作中特别强调这样的观点:戏曲理论前沿的话语和思想,不是咀嚼历史旧题,不是搬用套用话剧、西方戏剧理论,而是立足戏曲本体,找到戏曲理论自身的话语,努力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的戏曲理论体系。他认为:“在一个文化与理论多元的时代,在一个有深厚戏曲积淀的国家,需要建立起属于自己民族的、具有原创意义的戏曲精神。”与之相关,其著述中突出地显示出了关注现实、发现问题,以及以建设为目的的批判精神等特点。 笔者认为,对于从事艺术研究者而言,除了必须具备足够的精神力量与相适的学理自觉、理论准备之外,还应该对研究对象的现实存在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以实现理论的针对性与活力。《戏曲学论》的旨意是学理的讨论与学科的构建,作者将关注点更多地投放于中国戏曲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生存背景、戏曲学的学术发展历程、当代戏曲及戏曲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并从中获得启示,形成富有针对性的讨论话题,譬如,中国戏曲如何面对市场化。 舞台过度“包装”影响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 读《戏曲学论》,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占有资料之充分,而且从其在资料梳理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富有独到见地的分析判断中,也颇受启迪。书中在梳理戏曲创作原创力缺乏的问题时,特别指出,“很多剧作家拥有丰厚的生活经验、也不乏幽默感与生活智慧,也有一定的写作经验积累,他们难以写出优秀作品的原因不在这些,而在于自身思想储备与个性发挥的不足”。这的确点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古今中外许多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剧作家未必都是思想家,但都必须有思想;要想使剧作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剧作家就应该是善思并对社会生活有独到认知能力者。所以,作者认为,“解决创作乏力的现象,提高剧作家的思想素质与保持其自身的个性特点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作者在梳理中国戏曲的舞台特征时认识到,中国文化精神追求的是一种写意和诗化,使得中国戏曲舞台走上了一种简洁化和写意的道路。所以,面对当下戏曲舞台过度“包装”的现象,作者深表忧虑。他指出:“当代戏曲不乏一些通过奢华包装来掩饰戏曲内涵的缺乏,填充舞台时空,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你有钱没钱,或者舞台呈现饱满不饱满,而是在我们看来,戏曲的这种舞美包装和奢华空洞无物,已经严重制约、影响和破坏了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和诗意传统。”的确,这是一个很现实的,而且也是一个必须引起有关方面足够重视的问题。因为如今讲究“包装”业已成为了一种时尚,为许多人趋之若鹜。此风也在戏剧舞台上广泛弥散、充斥视听,让人眼花缭乱,以至使戏曲的写意传统和空灵意境不存,戏曲的韵味丧失。一般观众未必能认识到这一点,而作为业界的研究者特别指出,并以自觉的批判态度对待,这是一种可贵的学术良知与责任心。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戏曲学论 刘祯 著 出 版 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7-0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