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乡愁与良知:在雨夜点灯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2013年 柳已青 参加讨论

    


    《雨夜灯》,林少华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35.00元

 
    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洄游,在过去与现实之间转换,林少华的文笔有一种“落花之美”,在一个变动的时代,守护古典的格调、传统的韵味。 
    冬日的雨夜,一盏灯,在床头亮着。长夜漫漫,无心睡眠。雨声潇潇,心情寂寥。灯火昏昏,书在掌心。在这样的雨夜,打开林少华先生的散文集《雨夜灯》,书里书外,凄凉雨声与深夜灯光,交织在一起。
    林少华近年出版的每一本散文集,我都读了。而此刻,读《雨夜灯》的感觉,难以言说。书中不少文章,在我主持的副刊“朝花”专栏发表过。但在这个冬日的雨夜,在“孤灯未灭梦难成”的清醒时刻,读那些乡愁绵绵的忆旧文章,良知掌灯针砭时弊的杂文,总能读出别样的感触。这其中的滋味,如同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听雨的感觉不同。“悲欢离合总无情”,我想到的则是生死无常太凄凉。
    《雨夜灯》开篇是“写在前面”,就是写的雨、夜、灯、书房构筑的世界。这是林少华的精神世界。沿着记忆的通道,重返故乡,小山村的夜雨孤灯,祖父哼着歌谣编筐编席子,母亲纳鞋底,一位在煤油灯下抄录书中漂亮句子的少年,因太专注,被飘忽的灯光烧了头发。作者在文中呈现的这样的场景,会引燃每个人的记忆之灯,每个人的故乡雨夜灯光下,都存放着童年的梦。想想很久以前,灯油枯了添,添了枯,灯盏里熬过了一代代人的生活。如今的林少华,已经到了“鬓已星星”的年龄,他在雨夜灯下,阅读,思考,叩问生死。在文中,他引用史铁生的哲思:“夜晚是人独对苍天的时候:我为什么要来?我能不能不来,以及能不能再来?”哲学和人生命题无解,但需要点灯照亮人生的迷茫。“面对无边的夜空和无尽的雨丝沉思良久”,这本《雨夜灯》所收录的,就是他思考的结晶。在我看来,就是乡愁与良知。
    林少华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人,在长春附近的一个小山村度过童年的时光。故乡,是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更是精神和心灵上的皈依之所。《无法洄游的“鲑鱼”》,写回故乡寻访老屋。四季风光,田园瓜果,腊月忙年,拜年磕头,这样的童年记忆,成为贫瘠生活的快乐源泉,重返故土的诗意所在。《初恋:我的第一份工作》和《并非另类的婚礼》,是他在“文革”时代的私人记忆。腊月送灶王爷上天“述职”,这样的流传了千年的习俗,因“文革”席卷大地而终止。“迷信也罢什么也罢,反正没灶王爷保平安,不少人家果然不平安了:妻子揭发丈夫,儿子批斗父亲,孙子和祖父‘划清界限’……”正如清华学者许章润所说,“文革”是“制度性羞辱”和“日常性羞辱”,但在当时,没有人能跳出那个时代。林少华在村子里当团总支书记、民兵连长,斗志昂扬,精神饱满,对第一份工作,如同“初恋”。正是因为回忆的落差,出现“入戏”和“出戏”的效果。作者本人在“文革”中所有的经历,包括那时青年人的结婚典礼,背诵《毛主席语录》的经典名句,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则是神圣庄严。林少华写道:“事情过去了四十多年了。你尽可以从中提取种种信息、种种意味、种种教训。但你不能否认其中含有某种纯粹性。由于太纯粹了,以致现在看来有些滑稽。或许,任何纯粹都或多或少显得滑稽。反言之,任何滑稽又可能多少含有某种纯粹。”
    个人无法超越时代,但回忆、反思却呈现另外一种重返故乡的可能。我觉得,林少华笔下的故乡,以及个人的成长经历,正是一种乡愁。这种乡愁,照亮自己的来时路。
    与乡愁的路径不同,良知昭示当下。作为大学中的教授、翻译家,林少华观察世界的两只眼睛就是“文化乡愁”和“社会良知”。“失去良知,知识分子无非是有知识的俗物,教授无非是有教授职称的市侩而已。”在教书、翻译之余,林少华将自己的精神诉求,发而为随笔和杂文,“追求大学校园里缺少的东西——追求大学之道、为师之道、为学之道”。“教育就是留着灯”这一辑收录的多是随笔和杂文,有批判当下、省察历史、观照世相的锐利和锋芒。甚至有一些发自内心却引发争议的呼吁——我为什么要改洗脚馆为图书馆。
    “缺少爱心,缺少悲悯情怀,缺少对大自然的敬畏,缺少环保意识。”生活在“诗意正在失去”的时代,林少华的忧虑,正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担当,洞察历史与现实的一种睿智。
    《雨夜灯》还是一本性情之书。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洄游,在过去与现实之间转换,林少华的文笔有一种“落花之美”,在一个变动的时代,守护古典的格调、传统的韵味。一本散文集中,既有村上春树的“小确幸”,也有“林家铺子”的“小宇宙”。里面的很多篇章,我是当作林少华的自传来读的。在雨夜的灯下,翻阅这本书,让我暂时忘记了时代的悲剧,青岛上空的浓烟。随着天空被雨水洗刷干净,随着时间的流水遗忘事故,但这样一本书,是在怎样的心境之下阅读的,会留在我的阅读的年轮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