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周啸天:解读古诗词需注意语汇引申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成都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原标题:周啸天:解读古诗词需注意语汇引申义
    古典诗词是中国人经典的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从古典诗词中能读出深蕴的情感,读出中国人的文化、价值与智慧,一部古典诗词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历史。作为先贤留下的精神财富,古典诗词培养我们的审美感受,模塑我们的艺术趣味,陶冶我们的生命情操,是中华民族美育和文学教养的经典,也是艺术创作挹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但是许多人也许都有着同样的困惑:古典诗词怎样赏析才好?今日起,本报特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著名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周啸天,推出“周啸天解读古典诗词”系列报道,为本报读者答疑解惑。
    品读一首古典诗词,首先映入眼帘的必然是诗中文字,尽管诗中大多数文字都能够被认出,但单纯认字却常常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真实含义,这是为何?周啸天告诉记者,认识诗中的字并不算“识字”,因为在古代诗词作品中,往往保留有大量前人的诗歌语言材料,而形成一些相对稳定的特殊的诗歌语汇。这些语汇,由于历史的积淀,而被赋予特定的含义,能形成特定的诗歌意象。诗人常常借这些具有现成意义和习惯用法的语词,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从而形成现代思路。如果读者对这种语汇无所知晓,或不求甚解,对诗意的理解就只能是似是而非。因此,周啸天首先以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归园田居》为例,讲述解读古典诗词之“识字”。
    “草盛豆苗稀” 
    暗喻社会凋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常常被读者简单地理解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谙农活,所以豆苗长势不好。这句看似简单而生活化的诗句,在周啸天看来却并不简单:“其实有乡下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豆类是一种很贱的作物,只要在田边地角挖个坑,撒上一点草木灰,点上豆子,便有收成。所以这两句说的,不是那个意思,而另有一个来源。汉代杨恽得罪朝廷被罢官后,作了一首《拊缶歌》:‘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芜秽不治’言朝政荒乱,豆的‘零落’,喻己之见放。杨恽既不肯同流合污,又无力改变现状,实在痛苦,他宁可不等这等富贵,归田长为农夫才有真正快乐,这原本就恰好与陶渊明不谋而合。所以,其实陶渊明这首诗中的‘种豆南山下’,就是“田彼南山”的直译,而‘草盛豆苗稀’就是‘荒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的意译。‘草盛豆苗稀’这句话,并不是说陶渊明种不好豆苗,而是在暗喻社会凋敝。”
    周啸天说,“晨兴理荒秽”一句中的“荒秽”,同样是出自杨恽的《拊缶歌》。“‘理荒秽’不只是除草护苗那个表面的意思,而相当于拨乱反正的说法。作者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于人们放弃了农业这个根本而无谓地争斗,是长期战乱导致了田园的荒芜和生产力的破坏。而‘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解决温饱才是硬道理,发展生产才是硬道理。这也表明,作者认为生当乱世,洁身自好躬耕田园,不失为一种可取的选择。倡导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不失为救治‘荒秽’的一帖良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