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好的历史题材,都有现实意义 记者:剧中有一条经济线,涉及到反腐的历史情境,很多人会主动寻找和当下热门议题的相似性。创作的时候有没有这层意思在?如何看待借古喻今的解读? 刘和平:这部剧的构思从2007年就开始了,那时候还没有今天这么大的反腐力度。我写东西从来不跟风,而是从历史文化形态的高度来看待历史。 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治理腐败问题。这是个永恒的话题。所以我根本没有刻意地去写。这不是特定地要影射什么。但只要创作题材对了,任何历史题材,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记者:《北平无战事》七年磨一剑,创作过程中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刘和平:崔中石之死、谢木兰之死,这两个高潮点我个人很满意。中间有一段8月12日朱自清的死,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剧情推动的角度,都是大亮点。当然还有结尾,我相信最后一个画面,大家都会很感动,绝对是特别大的亮点。这部剧不仅是情节的推动,还有很强的内部张力。 记者:一些声音说,看这部戏的感受是沉得住、稳得下来,该调动情绪的时候又能扣住人心。对这段不平静的历史,用一种轻拿轻放的态度来叙述,是不是这部剧想传达的内涵之一? 刘和平:这个更多与个人的创作风格有关。我写东西的时候,特别让我动情的就是苏轼的《自评文》:“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需要气势磅礴往前走的时候,必须气势磅礴地往前走。可一旦走到一个地方,我会停下来,慢慢写、好好写,把最细微的细节呈献给观众。我常和年轻的编剧说,要平静下来写戏,不要急着赶情节。有些戏情节乍看可以不要,但表面的情节下,蕴含着更深的张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