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 刘亮程,作家,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生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虚土》,长篇小说《凿空》。 刘亮程的书房,位于乌鲁木齐南边一个小区,环境清幽,房子内部装修属暖色调,客厅角落醒目地放着一张大书桌,四周布满了整整齐齐的书籍——— 这个角落既是刘亮程写作也是练习书法的地方,人坐上去有坐拥书山的感觉,这被刘亮程笑称为“增强文化底气”。 与其说是书房,更准确地说,是刘亮程的文化工作室。这些年,写作以外,他成立了一个六七人规模的团队,承接新疆的旅游项目,塑造地方文化。著名旅游景区天池的文化包装正出自他的团队。出于工作需要,刘亮程以及他的团队需要翻阅大量的书籍资料,譬如与天山有关的书,数量多达两个书架。“当我接下一个文化项目的时候,我就会把相关的书籍都购买回来,至少挖掘清楚这个地方的历史。”刘亮程说。 《玛纳斯》、《鄯善县志》等与新疆历史相关的书被整齐地安放在客厅以及两个房间里。另一个房间,则被修葺用作喝茶聊天的会客厅。但这个三房两厅的房子已经不能满足刘亮程的需要,就在两个月前,他在几百米处重新找了个大房子做工作室,原来的继续用作书库。 读书不成系统,倒养成想象的习惯 一个下午的采访里,刘亮程说得最多的是,“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读者,读书很乱、很杂,不成系统,甚至没有完整地读完过一本书。” 这是刘亮程从小养成的习惯。他出生于新疆天山中段北麓沙湾县的一个村庄,父母以前在老家甘肃当教师,由于闹饥荒逃到这个村庄,从都市人家变成了农民。村庄偏僻,书不多,靠互相借阅。这条村子的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有清末到明初时候在那里居住的老新疆人,也有流放过去或者逃荒去的新居民,他们按照爱好带去一些书,大多是四大名著、《隋唐演义》、《海上花列传》等史志类、演义类的书,而刘亮程的父亲好中医,带来不少中医书。刘亮程常常问他们借书看,“但一本书传到你手里面的时候就只剩下中间那一点了,这导致我从小有读书只看半本的习惯,余下的就靠想象。”他解释。 当然,到了20世纪80年代读书情况有了很多改变。这是一个读书的年代。刘亮程每年都从乡下来一两趟乌鲁木齐,带一些书回去。他在当地书店能买到诸如翻译过来的欧美文学、拉美文学,萨特、弗洛伊德等,还能买到当时的先锋文学作品。 刘亮程还有一个阅读习惯,不求甚解。他上小学那几年正好闹“文革”,教师都被打跑了,导致他后来学字很费劲,碰到生字要查字典。少年时候的他曾得到一本《楚辞》,里面有不少字他不认识,但懒得查字典,没想到,长大后随着生活经验丰富,读着读着居然懂了。这个例子让他对读书开窍了,“假如一个句子里有20个字,能看懂七八个,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差不多懂了。读书不只是读别人的智慧,也是读自己的生活经历。” 这个阅读习惯出人意料,但他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写作当中必须学习的一个过程”。《庄子》、《老子》和《山海经》是他看得最多的书。他笑着说,自己读《庄子》也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但非常喜欢那种生活气息,他通过文字传递能感受到那种神游于天地间的精神气质。至于《山海经》,他觉得自己就像鲁迅当年那样当作故事去读,文学去读。在他眼中,《山海经》不是一个确切意义上的地理描述,里面所有的神话被文学化了,语言很好。“所以当我住在村里面,有事没事坐在田埂上的时候,我会望着天,看着遥远的地平线胡思乱想,我就能感受到这就是《山海经》作者当时的一个状态,作者肯定也是坐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对着天对着地对着遥远的事物做一种猜测和冥想,把他头脑中想象的稀奇古怪的东西,罗列成一本书。”他认为《山海经》的作者或许是个瘸子,没走多少地方,“一个走很多地方的人写不出来,因为这个世界是在一个人头脑中完成的,不是在步行的过程中所看到的。” 受到《山海经》的启蒙,加上刘亮程天生喜爱观察,他在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生涯里,爱偷偷观察着村里的人,驴,兔,飞鸟,蚂蚁,蚊子以及风中的野草和落叶,他花十年时间断断续续写下这些东西,于1998年结集为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出版。这本书上世纪末进入人们的视野时,很多人都觉得“惊艳”,打破了大家对新疆沙漠无边,戈壁连天的传统印象。 喜读县志、词典,挑剔语言 能熟练地描写家乡,基于刘亮程读了不少新疆的历史书。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家乡新疆是他一生人中绕不过去的话题。他书房里有不少像《玛纳斯》的地方文献书,他认为一个人必须了解自己的家乡,读读与之相关的读物。“因为我在新疆生活,我需要了解这个土生土长的地方的历史和文化,需要知道它的古往今来。如果我们老把目光放到遥远的,隔着地理和时间距离的地方,忽略家乡,那是不应该的。”刘亮程解释,他如今养成了到一个地方首先要读当地的县志的习惯。但对于“家乡”的关注,是他长大后才有的意识,“只有你在世界上走一趟以后,回来才能看到家乡不一样的意义。” 有一阵刘亮程特别喜欢读字典,从《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到《新华字典》,都读了个遍。在他眼中,读遍天下书,不如去翻字典。假如读书有一个境界的话,那么读字典就是最高境界。“因为所有的书都是用字组成的,只有看字典的时候我们才能获得一种重新写字、重新写作的可能。” 不管读什么书,刘亮程作为散文家,他对语言要求特别高,“一旦(书的)语言不好我就看不下去”。他说,有时候那些大家捧得很高的作品,我看几句就看不下去。相反,有些70后、80后作家的语言,很有灵性,比如韩寒在他眼中是一个未完成的作家,不够成熟,但语言很好。刘亮程也读张悦然、安妮宝贝等年轻作家的书,毕竟“你可以不看同时代的作家,因为他们迟早会过去,但新一代作家他们迟早会到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