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徐 雁:最是书香能致远——访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宁波晚报 2014年5月4日 陈晓旻 参加讨论

    
    人物名片:徐雁,笔名“秋禾”,江苏太仓人,1963年生。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现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兼任国家教育部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出版著作有:《秋禾书话》、《到书海看潮》、《南京的书香》、《沧桑书城》、《苍茫书城》、《藏书与读书》、《秋禾话书》、《中国旧书业百年》、《秋禾行旅记》、《雁斋书事录》、《江淮雁斋读书志》、《中国旧书文化史》。主编参编的著作有:《中国读书大辞典》、《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书林清话文库》、《观澜文丛》、《中国藏书通史》。
    4月23日,徐雁应邀来鄞州图书馆的“阅读沙龙”作题为《读书与人生》的讲座。
    记者:阅读影响人生,每个喜欢读书的人都一定会对青少年时期读过的一些名著中的人物印象深刻,因为他们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们的人生,您认为“名人传”中的正能量有哪些?
    徐雁:传记名目繁多,有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等。其中人物自传,又称自述、回忆录,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胡适《四十自述》、萧乾口述自传《风雨平生》、季羡林《牛棚杂忆》、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郑丰喜《汪洋中的一条船》、平鑫涛所写《逆流而上》、朴槿惠《绝望锻炼了我》等,都具有故事曲折、细节生动、个性鲜明的可读性。
    我把它归纳为五点:一、领受家教文化,沐浴亲长恩德。传记作品的写作体例,一般都要从传主的身世说起,因此讲清楚传主的家世来历,乃是传记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阅读传记佳作,真切了解并进而理解先辈生活的遭际,真诚领受和感悟传主当年的珍贵家教,从而在感恩尊长、惜缘惜福的心境中,倍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人生,去积极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应是读书人最重要的知识理性和文化自觉,也是传记佳作阅读在提升人的情商方面的根本性收获。如陈衡哲所写的自传《一个年轻中国女孩的自传》。
    二、直面成长烦恼,疗愈受创心灵。人生在世,都不免面临一种童年的困惑、青春的烦恼,乃至中年的郁闷和晚年的焦虑。如亮轩所写的回忆录《飘零一家》,回忆了自己曾为“问题学童”的经历,除了昭示天下的亲长要充分宽容、理解和爱护自己子弟外,更让曾有过类似遭遇的读者找到了些许心灵慰藉。
    三、鼓舞为人志气,启迪成才路径,这是传记佳作阅读的最为传统的价值。因为无论是自传的主人,还是被作为传主的人物,他们无不是在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克服了人生不断的艰难险阻而胜出的强者,因此,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妨看看为自己所心仪的人物的传记,从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中,获取不丧志、不气馁、不断励志进取的精神“正能量”。
    四、接受个性叙说,把握社会真相。阅读传记佳作还能够给予读者丰富的民间记忆和个性化的见闻细节。一般说来,自传作品的主人往往心灵敏感、个性鲜明而又记忆力较强,关注细节,更可贵的是,当其执笔之时,往往已与家庭、社会的人事取得心灵的和解,能够心平气和地正视自己的过往,乃至所碰到的不公、委屈。因此,人生故事的细节、真实和曲折,成为传记佳作可读性的重要内涵。
    五、求取智者真经,导航现世人生。通过阅读传记佳作,切实了解人类社会的真相,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站稳立场,端正态度,明确时务,形成真知灼见,将极大提升读者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实践的才干。
    总之,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或则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在难得糊涂之中寻求转危为安的机遇;或则逆流而上,到中流击水,在逆境中加倍付出,奋发崛起;或则挑战命运,超越自我,勇敢地探求绝处逢生的路径……所有这些,在古今中外的传记中,都有着宝贵的记录,值得人们阅读和借鉴。
    记者:传记书一般都比较厚,阅读很花时间,因此选择很重要,对于年轻人,特别是孩子来说,应该怎样来选择呢?
    徐雁:阅读一般分为成年人和青少年,对于青少年,我推荐几部传记:林海音《城南旧事》,彭学军的《腰门》,数学家蔡天新的《小回忆》,赵丽宏的《童年河》,还有《从文自传》,它记录了沈从文活泼多动而又颇让师长失望的乡野童年,精神蜕变的少年时代,以及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对于孩子,我觉得阅读要以人为本,以导为主,因人而异,因为未成年人还缺少阅历,缺少鉴别性,所以首先要了解孩子喜欢什么,比如他喜爱小动物,那就可以给孩子看一些动物有关的绘本,然后从动物的生存到植物,再引导到人身上,慢慢地拓展他的知识面和阅读面,引导他阅读的自主性。
    记者:目前,国内人均阅读书籍量较少,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徐雁:事实上,国民之间的阅读率很难用数字来计量,而且,现代社会年轻一代的真实阅读状态未被合理计量或被无意低估,因为他们更多是通过手机或者网站的屏幕阅读,“轻阅读”、“浅阅读”、“泛阅读”这些越来越受欢迎的阅读方式,还没有得到充分理解。当然,我们所指的阅读推广,是那些经典的芬芳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能让人有好的素质和审美的提升。
    记者:如今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达,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电纸书阅读已呈日渐流行之势。无纸化阅读对传统阅读会有影响吗?
    徐雁:网络时代的来临对于整个社会的变革是巨大的,并不仅仅是阅读方式,这是个大趋势。书籍形式的变革,从来就是向着材质更轻、阅读更方便、传播和传承更快捷的方向迈进的。但是从具体的阅读来说,我认为纸张阅读永远不会消失,这是一种与无纸化阅读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
    记者:阅读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所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尤其重要,现在倡导“亲子阅读”,您对此有什么建议和经验?
    徐雁:“亲子阅读”这个概念来自国外,并迅速被大家认同。“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在学生课外阅读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从具体实践的角度看,我认为首先要从一个家庭分析,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具有“亲子阅读”的水平、能力、时间和条件,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同时,即使有条件有能力有文化的家长,能否做好“亲子阅读”,还要看价值观如何,过于功利、世俗的价值观肯定对孩子成长不利。所以公益性的机构,如图书馆、民间阅读组织需要担当起文化教养的责任,或者是社会引导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和收获,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最是书香能致远,至乐何如诵好诗。
    记者:现在,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种书籍问世,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知识呈几何级数递增,还有网络上无限量的资讯,所以有人提出了“快速阅读”,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徐雁:如今我们置身于信息阅读的三大挑战:一是无限的读物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激增的知识信息对人们原有低效阅读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人们传统阅读观念及策略的挑战。
    那种蜗牛爬行般的阅读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快速阅读势在必行。在美国,许多高等院校都设有快速阅读课程,许多中小学校都把快速阅读列入教学计划。
    记者:阅读已经成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高低的标志,有关部门也在做“全民阅读推广”。我知道您主编了《全民阅读推广手册》和《全民阅读参考读本》,您的初衷是什么呢?
    徐雁:我出生在“文革”的前三年,小学阶段遭遇“书荒时代”。但因有爷爷和父母的文化启蒙,我似乎很早就有了求未知若饥似渴的态度。可当时社会上公开流通的信息媒体和知识载体非常少,最祈盼的是新学期,因为语文、历史课本一发下来,就有了连夜可看的新东西了。后来选择考大学的志愿,天遂人愿地读了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学系,大概与这种苦于无书读的“恐慌记忆”有关。
    当初我与于志斌先生一起创意并发动编纂《全民阅读推广手册》和《全民阅读参考读本》时,有一个主旨理念,就是为当前面对以网络、手机和iPad等电子阅读设备为载体的新阅读时潮或迷恋,或困惑,或焦虑不已的读者,提供知性的读本和理性的指南。两部书的关键词都是“全民阅读”,集纳了古今阅读学和中外阅读推广的信息,具有重视纸本经典、重视儿童导读、重视数字化阅读,以及多层面展示如实体书店、公共图书馆和导读机构团体等社会阅读平台,多角度呈现如“儿童绘本阅读”、“文学疗愈与阅读治疗”和“名人影响书目”等先进阅读文化成果,并将《读书》、《中华读书报》等主流书媒体与多年来潜行于民间或业内的《开卷》、《今日阅读》、《悦读时代》等读书报刊一视同仁,首次全方位地加以集中展现。
    今年马上会出版我主编的《公民阅读书香丛书》,其中一部《书来话多》是我对一些值得阅读的好书的读后感,心得体会。还有一本书值得推荐:《阅读的人文和人文的阅读》,是关于阅读文化的思考。不管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一个人的阅读应该以文学入手,史学为辅,哲学引导,艺术为用,全面地组成健全的知识结构,尤其人文的培养可以提供人的情商和审美,让生活更丰富精彩,让家庭更和谐,也让想像力更丰富,而想像力即是创造力的源泉。
    记者:宁波的城市形象广告语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宁波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那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我们有哪些可以做的呢?
    徐雁:宁波是一个港口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历来具有藏书、读书、用书的文化传统,从最早的藏书楼到宋代丰坊的万卷楼、明代范钦的天一阁再到后来的抱经堂等,构成了中国藏书文化的脉络。这其中具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即有一种对文献、典籍、文字档案十分珍视的态度,以浙东学派的黄宗羲、全祖望、万斯同等著名学者所代表的“经世致用”的治学风格,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大的楷模作用,对中国学术界有过深刻影响。
    今天,如何让书香进入千家万户,如何让良好的传统延续?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可以探讨。首先可以做同城共读,每年推出一部老宁波人、新宁波人共同阅读的书,可以由群众投票来选择书目、专家导读的方式来进行。其次,可以推广家庭藏书的传统,这是经济发达之后的内在精神渴望。可以推荐年度家庭藏书目录,分为经典著作和时兴好书。我还特别推荐普通家庭一定要做好亲子共读。最后,全民阅读一定要落实到全社会,除了青少年儿童这个主体,还有老年人、残障人士等,让读书成为家庭文化、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真正接上地气。
     
    (原标题:最是书香能致远——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访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