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特色优势 坚守学术出版 ——访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和龑 对和龑的采访在他的办公室里进行,除了堆砌满目的图书和书稿,阳台上和书橱里的奇石、木雕和玉雕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历史学和民族学专业出身的和龑对奇石、木雕和玉雕有着浓厚的兴趣。如同特色让这些工艺品散发着与众不同的艺术气息,中央编译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央编译社”)的发展被和龑概括为“特色铸造品牌”。 疏通渠道 真“走出去”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中国翻译协会秘书长黄友义所说,当今,外国人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想深入地了解中国。北京奥运会之后,英国企鹅出版集团、哈珀·柯林斯等西方出版巨头纷纷在中国投资。2009年中国对外输出的图书就有3000种,目前中国学术出版物“走出去”的状况如何? 和龑:这3000种里真正属于学术思想理论的只占到1/10左右,大部分还是中医、武术、饮食、民间文化、文学、艺术等。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看,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道路不是很顺畅。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价值观,包括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都没有很好地传播出去,走到国际市场上的图书大多数还是在华人圈子里传播,没有进入西方主流阅读圈。这里有翻译的问题,也有运作的问题,更有政策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中国学术出版物“走出去”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和龑:困难很多,但有几个问题则比较突出,一个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进入西方的主流销售渠道的问题,另一个是中西方思想文化信息沟通了解的严重不对称。思想文化交流首先要有通畅的渠道,对方能够听到我们说什么,才能产生理解,建立信任,这样才有可能接受。翻译人员要做到中西学术和语言的双向通达,编辑出版人员要能编出国外读者喜欢读、看得懂的故事,否则就无从谈起思想文化真正的“走出去”。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我国出版界与国际出版机构沟通、合作的重要平台,每年的图博会上,各种引进、输出版权交易令人目不暇接。但中国图书的“走出去”面临多种瓶颈,怎样才能把道路拓宽? 和龑:拓宽“走出去”的渠道,真正“走出去”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解决中西方在信息上极不对称性的问题,许多西方相关学者对中国的了解尚且肤浅,何况一般的民众。考虑到这些问题,我们在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具有独特出版模式的西方国家合作中作了一些探索,这些国家有著名的国际大出版公司分支机构和充满活力的本土出版商,对西方国家读者阅读心理的把握比我们准确。双方共同策划针对西方市场和读者的需求的选题,在中国完成编写、翻译、编辑加工、印制成书等各业务环节,将成品先出口到新西兰、澳大利亚,再进入欧美市场,也就是转口版权贸易。同时由于中国的加工成本、印制成本是西方国家的1/5或1/6,出版伙伴在经济上也能得到实惠。 特色产品 做强市场 《中国社会科学报》:特色对一个出版社而言意味着什么? 和龑:图书的特色是一个出版社树立品牌、建立市场主体地位、获得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央编译社是一家专业性强的社会科学类出版社,相对于规模较大、竞争优势较强、自身产业链较为完整的出版集团,中央编译社采取的是内容上专业化,出版形式和运营机制上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中央编译局的国内外学术、翻译、编辑资源,重点做好马克思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翻译学等编译局优势学科学术研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立社之本。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些学科是中央编译社的长项。学术类图书市场不容易打开,作为译介图书出版社的排头兵,贵社是如何让学术类图书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 和龑:“酒香不怕巷子深”。出版物之间的竞争,最后还是要靠好的内容,内容为王是学术出版的铁定规则,来不得一点点的虚夸、浮躁。社会体制不一样,出版社的管理体制和目的追求等也不一样,西方国家出版社把经济效益看得极为重要,在中国做出版则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中央编译社优势学科的译介类学术著作面向的不是大众读者,而是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欣赏层次的小众读者。 《中国社会科学报》:贵社在扩大特色内容的同时是如何充分拓展优势,做大小众图书市场的? 和龑:中央编译社的产品线可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概括。“一个中心”就是产品应该是原创、生命力强的好书。“两个基本点”,一是以学术编译为特色的高端小众产品,是具有创新思想、有利于人类文明传承的学术著作;另一个基本点是大众图书,生命力强的大众图书能持续地发挥其对社会的教化作用,同时从经济上能为学术小众图书提供资金的支持。改制之后的中小型单体出版社要谋发展不能只做学术小众图书。近年来中央编译社在传统的主、二渠道的地面店销售中,针对小众学术著作读者对象多处高端的特点,重点抓好全国一、二线大城市的数十家大书城和特大书城的终端销售,同时开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图书馆市场,加大了网络销售的拓展力度。 分众市场 关注大众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做学术图书的同时贵社是如何做好大众图书板块的? 和龑:大众读物中有相当部分是针对高端读者,如白领、金领、经理、领导干部等精英阶层。大众产品市场较大,虽然适合走大众营销路线,但也强调有品格、常销。我们把市场接受的产品板块向分众路线集中,到一定规模后再做成产品线,下一步我们将集中优势力量发展重点产品板块。 大众图书的销售也是要按板块和分众市场来区别对待,如《美的历史》、《丑的历史》、《阅读的历史》、《美国人的历史》,印装高级,面向的是精英读者,因为在一般地面书店销售都怕损坏,就将主要的销售方式定位为网络直销。《美的历史》、《色彩的性格》等高档图文书网络与地面店的销售比率大致在6∶4。 《中国社会科学报》:译介的选题很重要。中央编译社正从以引进国外图书为主向将本版图书推向国际市场的转型,无论是大众书还是小众书,要做成常销书,都必须适合读者的阅读需求,贵社是如何精准地把握市场的? 和龑:从小众的学术图书到有品格的大众读物,出版者是可以引导全社会的阅读取向的。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需求和欣赏口味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必然引起市场的快速变化。但市场由谁来决定?是读者的需求决定的,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的。 把握市场必须从自身的品牌出发,中央编译社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同是做小众学术图书的出版社,但绝不能走一样的路。借助中小出版社运作灵活、决策快捷等优势,勤于思考,实事求是,中央编译社探索出了一条学术高端的出版路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