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侯体健:高文戞玉鸣琳琅 ——读《陶文鹏说宋诗》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侯体健 参加讨论

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天下有两种人,斯有两种诗”,一种是风情神韵擅长的“唐音”,一种则是筋骨思理见胜的“宋调”。宋诗说起来似是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半壁江山,“唐宋诗之争”更是持续了上千年。但在大众心目中,宋诗要么被唐诗掩盖了光芒,要么被宋词夺去了阵地,别说半壁江山,连应有的地位也还差距遥远。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有一条不容忽视,就是宋诗在“经典化”的路上,还走得不够远:宋诗中的佳作,还有不少淹没在二十余万首的巨大数字之中;即使已经发现的精品,也还阐扬得不够、解读得不深、流传得不广。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我读到《陶文鹏说宋诗》时,不免生出相见恨晚之感。因为我相信这本书所展示的宋诗独造之境、巧构之思,一定有助于宋诗走出“唐诗宋词”的阴影,走向更广阔的读者世界,从而赢得更多的爱好者。
    
    这本书不是传统意义的宋诗选本,不过“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评价角度。全书所选二十八位诗人的三十八首作品,以苏轼最多,共九首,其次是陆游四首,梅尧臣、王安石、黄庭坚、陈与义各两首。这六位诗人里苏轼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自不必多言;其他几位如王安石乃宋调中极有唐音色泽的大家,陆游为南宋诗坛巨擘,其他三位则涵括了“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两宗(黄庭坚、陈与义),再加上入选一首的王禹偁、欧阳修、苏舜钦、陈师道、杨万里、朱熹、文天祥等人,可谓已经勾勒出宋诗发展的轮廓,大体展现出宋诗的深广度与独创性。
    除了“选”,此书更重要的当然是“说”。说诗很不易,如果有此类经验,更能明白其中甘苦。我们许多时候读诗也会偶得其妙,但总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话可说。相传,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开课讲词,吟诵一遍,大赞一声“好词!好词!”便继续往下读去。这当然不是老先生不懂诗词之妙,而是不知如何去解说,好似混沌一片,无从着手。然陶文鹏先生说诗,却大有门道,示人轨则,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四点:
    一是善连类,溯诗艺之源流。古今中外的诗歌可谓浩如烟海,每句诗都可能找到它的“孪生兄弟”或“近亲姐妹”,由此探源溯流,最得艺术奥义。钱锺书先生极善此法,曾在《谈艺录》中施展得臻于化境。陶公说诗,亦善连类,或用字相似,或构思相近,或单句修辞,或整篇结构,都能前后印证,相互触通。如言王安石“柳叶鸣蜩绿暗”的“绿暗”之语来自司空图“绿树连村暗”之句,这是探源;又论曾公亮“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影响周紫芝“倚杖独看飞鸟去,开窗忽拥大江来”,这则是溯流。更精彩的是,他不仅揭示古典诗词之间的影响关系,还广泛联系现代新诗乃至国外作品,解析诗艺趣旨。如谈孔武仲“卧听银潢泻月声”用通感之法,举出何其芳“你听见,金色的星殒在林间吗”之句,可见新旧诗歌修辞的一脉之理;说苏轼“飞鸿雪泥”之喻,又及德国诗人保罗•策兰《雪的款待》之作,以阐释诗歌自然意象与人生隐喻的关系。这种说诗作派,好似收拢了一张巨大的诗歌之网,打捞起散落各处的五色斑斓的诗句,将它们并置一处,彼此辉映,颇能烛照诗心,引人遐思。
    二是善吸收,集诸家之妙解。优秀的诗歌作品总能常读常新,一首诗的鉴赏史,不只是读者的接受史,更是诗歌内涵的挖掘史。赏诗而能吸取前人的解读成果,便能获得更多维的观察视角,丰富对作品艺术的认识。陶先生在大量征引古人诗话笔记材料的同时,又特别注意采纳现当代的鉴赏成果。书中除了引述大家熟知的陈衍《宋诗精华录》、钱锺书《宋诗选注》、金性尧《宋诗三百首》、程千帆《宋诗精选》等宋诗品评专著外,还广泛吸收了缪钺、林庚、吴小如、赵齐平、叶维廉、陈永正、孙绍振、葛晓音、骆玉明、周裕锴、张鸣等学者散见各处的赏诗成果,乃至艾青、臧克家、王家新等新诗诗人的谈艺心得,真可谓积学储宝、研阅穷照。一册在手,便可得窥诗歌鉴赏的千般门户,见识众多大家名家的犀利眼光,体味由古至今的各类解诗思路。
    三是善辨析,较前说之优劣。尽管书中大量吸收了前人赏诗成果,但陶先生说诗并非买菜求益、随意搜罗,而是攫取精华,为我所用,辨析优劣,以见匠心。如论苏轼名作《新城道中》“絮帽”、“铜钲”之喻,古代诗评家方回、陆次云、汪师韩、纪昀、洪亮吉都持否定意见,陶公从取譬语境、雅俗转换、谐趣奇趣、修辞通感等角度肯定了苏诗的创造性,特别借用流沙河之语,指出“铜钲”具有“无理有情的幻听之美”,解说通透,切中肯綮。这是对古人意见的深度辨析。对今人意见,亦有精彩论辩。如关于王安石名句“春风自绿江南岸”的“绿”字,就解读得曲折动人。本来大家几乎一致赞同王安石此字锤炼之精,陶先生则引出了臧克家对“绿”字的否定意见,认为此字“太显露,限制了春意丰富的内涵,扼杀了读者广阔美丽的想象”,这就提供了人们再度思索的可能,在沉寂的旧说面前,又一次激活了读者的赏析灵感。肯定臧氏意见的同时,陶公进一步认为王安石的“绿”字较之前人有更丰富的意涵,是“一只灵光四射的‘诗眼’”。这种赏诗态度既展现了原作丰富的阐释空间,又表达出鉴赏者真切的审美体验,再辅之以优美清通的文笔,不啻为艺术的再创造。
    四是善玩味,析字词之精微。诗篇之妙,常常就在一字一词之中。介绍作者、说明背景、疏通文意固然是诗词鉴赏的重要内容,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此层面,显然未能抓住诗歌艺术的关键,说诗总会显得隔膜,不能呈现古典诗歌之所以动人的奥秘,而只有深入文本,把握下字造语的独特意蕴,才可能体察文字背后的韵味,揭示作者的隐幽心曲,从而看清诗歌之美的内在肌理。这一点,本书可谓说诗典范。罗大经《鹤林玉露》说“作诗要健字撑住,要活字斡旋”,赏诗亦然。抓住诗作的“健字”、“活字”,便能从一字一词的“诗眼”中挖掘出诗人的“诗心”。如解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云:“诗人有意运用‘苍苍’‘茫茫’‘峨峨’等叠字词,‘抑扬’‘低昂’‘漫狂’等连绵词,还有‘崖崩路绝’‘沙平风软’句中对仗,又重复‘大孤小孤’‘孤山’‘小姑’等词,形成了流丽圆转、回环往复、舒缓起伏、悠扬和谐的声韵节奏。这恰好与客舟摇漾、山船俯仰的情景相适应,使诗歌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契合。”从字词特性,衍绎至全篇审美意蕴,空灵而透辟,真是浃髓沦肌之论。又如陈师道“只今容有未开花”之句,宋代任渊将“容有”一词释为“岂容复有”,即不再有未开之花,而陶公认为此“容有”当作“或有,也许还有”解,笔者深以为然。仔细揣摩全篇作者情感,正是陶先生所言:“上句交代自己屡次失约,深表歉意;下句用委婉、商量、推测的语气表达应约一道春游之意,显得亲切,体现出两人的真挚友谊。”从字词出发,而又回到全篇语境,做到“阐释的循环”,玩味字词在篇章中的特殊意义和美学意涵,这正是读诗的乐趣所在。
    以上所谈,既是该书的说诗路数,也是我们欣赏诗词的不二法门。 读此书,总让我想起钱锺书先生,这不仅仅因为全书引用钱先生观点较多,更在于陶先生这种鞭辟入里、深味诗心的解诗之法,充分揭示出宋诗创辟好奇、生新活泼的艺术特性,带领读者走进了最动人的文学审美世界,颇合于钱先生“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的治学旨趣。钱志熙教授在书序中开篇即言陶公说诗“分明传出一种奇响来”,我深以为然,所谓“高文戞玉鸣琳琅”,莫此亲切。说诗,说宋诗,能有此“奇响”,宁不若闻空谷跫音乎?
    本文作者:侯体健(复旦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