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陶渊明的遗产》:像陶渊明那样挺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本报记者 《辽宁 参加讨论

    http://epaper.lnd.com.cn/paper/lnrb/html/2016-03/07/content_23646.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来源:《辽宁日报》     2016年3月7日   第A10版
    
    看点
            陶渊明作为中国隐士文化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中已被刻板化、符号化,被人们记住的同时也失去了原本为人的生动性、丰富性。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在新著《陶渊明的遗产》(中华书局)中,以敏锐沉郁纤细的笔法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描写他在动荡的时代和穷困悲苦的人生中的抉择和无奈,突显他作为一个“人”的伟大之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看待陶渊明?请看本报记者对张炜的专访。
     可资参照的标本的现实意义
     辽宁日报:是什么样的机缘使得您对陶渊明这么感兴趣,如此深入地关注和研究一位古人,您想据此告诉读者什么呢?
     张炜:陶渊明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诗人,他今天的诗名当在最著名的几位大诗人之间,如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很少有人不知道他,也大都能随口吟诵他的几个名句。我们平常用的词语,有许多还是源自他的诗,可见其影响之大。
     陶渊明已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是中国文化基因中永远磨洗不掉的印迹。他参与塑造了中华性格,而拥有这种地位和能力的,在中国历史上并无太多。
     一个人,不仅是一个文化人,可能自小就读陶渊明,有或多或少的记忆。至于印象中的诗人是怎样的,却值得自己以后去研究。因为对一位著名人物的理解是相当不容易的,这往往有一个曲折的过程。每个人在自己生命历程中的某个阶段,都可能重新鉴定自己以往的认识。
     重读陶渊明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因为我觉得自己以前对他的理解太简单了。以前年轻,对复杂的人和事只会记取简单的印象,这是可惜的。这种错误是犯不得的。我想把自己的错误纠正过来,于是就更加深入地阅读陶渊明,只为了找到一个起码的真实。寻找的过程以及结果,也就有了这本书。
     辽宁日报:我认知陶渊明是通过中学课本,而且多数人谈到陶渊明可能会将其简化为回归自然、悠然自得的典范,这是不是误解了他?在您看来,历史上真实的陶渊明是什么样的?他的生活状态真如我们想象般的闲适吗?
     张炜:陶渊明有过美好的田园生活,这样说并不错。我们印象中那个怡然自得的诗人,田园的主人,自然是真实存在过的。然而这只是一个阶段,一些时候,一些片段,并不是诗人的生活常态,更不是全部。
     为什么那种闲适与怡然就成了他的标志?就因为这种生活太迷人了,太求之不得了,这种生活几乎可以安慰所有的人,吸引所有的人。有谁会拒绝这样的生活?大概很少。人之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如意,即会寻找如意的寄托,而陶渊明的生活样态就是最好的寄托。于是一代代有话语权的人就按照自己的心愿塑造了一个心中的如意形象。这种塑造陈陈相因,影响了许多人,感染了许多人。大家都从这种塑造中得到了或大或小的满足。人生没有蓝本是不好的,那就更没有希望了。我们从历史中找到一个可资效仿的人,以便接近他学习他,乃至于做一个他,该是多么好的事情。可惜这种不如意的“十之八九”中就包括了陶渊明。他何止是不如意,而是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苦难中挣扎,最后差不多是在饥饿中死去的。他有过明媚的阳光,但那不是一生,也不是最后。他的凄凉与痛苦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辽宁日报:您在书中说,陶渊明能够成为一个文学标本,首先因为他是一个生命的标本。毕竟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和当下差距甚大,这个可资参照的标本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张炜:如果陶渊明一生只作了一些和和气气的田园之歌,那就简单了。问题是不仅如此。他的喜悦和痛楚都来自深刻的人生体味,是辛苦劳作之余,历尽坎坷之后。他的心声之动人,就在于这是生命底层的回响。他的热情、执拗、专注,他的幻想力,他的自卑与骄傲,他的忍韧,他的自尊,都在实际生存过程中一一刻画下来,这些痕迹就包含在他的诗赋中。忽略了其中的某些痕迹,就不能算是真实的,这就是生命标本的意义;也不能算是全部的诗人,这就是文学标本的意义。
     诗人生活的年代与现在相去好像很远了,原始农耕与网络时代差距何等大。然而就人性来说,二者相差又很少。我们会发现人性之本质变化微乎其微,喜怒哀乐,爱与恨,恐惧与追逐,其形式与趋向本就相差无几。人的贪婪和敬畏的品质,也没有改变多少。就此来说,魏晋离我们很近,陶渊明离我们很近。他生活之艰辛,他之屈辱与叹息,我们听来一点都不会陌生。所以,我们可以从诗人身上看到自己,或获得力量,或得到启迪。
     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辽宁日报:您认为关于尊严、自由、田园,对生命本质的强烈追求,是陶渊明给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份遗产?
     张炜: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痛苦,造成这些痛苦的具体因由不同,但感受和结果却差不多。怎么对待贫穷,怎么忍受折磨,怎么面对权贵,怎么处理最难以处理的“自尊”,这在陶渊明那里都经历过了。我们一生必得从头再经历一番,因为只要活在世上就无一幸免。于是我们得好好看一下诗人是怎么做的,他的得与失,他忍受的结果,看看能否为我们接受。
     人生的窍门,还有所谓的命运,是极其复杂的,但也并非无限玄妙晦涩。我们从诗人身上看到:只要一个人还能够睁大自尊自爱的眼睛,也就大半不会左右逢源地幸运。在丛林法则存在之际,人需要足够的机警和乖巧。但那个不能泯灭的“自尊”又怎么打发呢?这就是今天,也是明天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陶渊明真够倔强,这就是他饿死的原因。过去的“犟”字是有“牛”撑着的,人生一直有一股牛劲,这可是要好好想一想的。陶渊明之伟大,在于直到最后,他都一直有这股牛劲。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好好读陶渊明的原因,也是陶渊明的意义所在。
     辽宁日报:这本书,您是通过解读陶渊明,在跟读者谈一种理想的人生和状态。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正在发生变化,相对于陶渊明当年面对的物质上的贫困、与世人交流等性格上的障碍,现代人如何破解这些困境?现代人怎样才能感受和寻觅陶渊明这样的诗人和艺术?
     张炜:我在书中说过,陶渊明与人交流好像是有障碍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不善于沟通。可是巧嘴滑舌的人从古至今都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聪明人和傻子与奴才,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他们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人人都不陌生。还有现代的孤独问题,这并不比古代更容易解决。
     数字时代人与人的深度隔膜,不能沟通,已经进入到了更加严重的阶段。现代人是孤独的,而且这孤独已经没有了陶渊明时代伟大永恒的抚慰:大自然。我们需要待在水泥丛林中,在人造纤维的包裹中喘息。我们生活得有些无奈。还有我们的食物,比起诗人的时代已经不那么安全了。与古人比生存,我们未必具有多大的幸运和优势。
     陶渊明在至为苦闷之中找到了伟大的自然和田园的劳动,这是给人最大的启发。人与自然之手足情一旦失却,悲剧也就来临了。我们今天的悲剧之源,有许多正是起于此。诗人在自然中找到的至乐与幸福,竟不惜用生命去换取,这就是他的过人的勇气。我们读陶渊明,读出了这个,真是怦然心动。这种心动,人人心动,就能汇成时代雷鸣般的节拍,它将指引和规定人的步伐。
     辽宁日报:您说陶渊明是最难学的,如此,他只能是一个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标杆了?
     张炜:陶渊明之难学并不意味着不可学。像他那样一条路走下去,固然极难。想得明白易,做下去难,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我们常说要放下,这是好的,但真要放下就不易了。学陶渊明之难,即在于看上去容易,因为他无非是回到土地上弄弄稼禾,这和今天的一些城里人回归田园的生活多么相似。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在他那儿是孤注一掷,是永不回头,是从头开始,是誓不回返,是再也不取“五斗米”。还有这真爱,爱星星与泥土,爱菊,爱柳,爱一壶浊酒。
     他的朴素性与彻底性都做到了一个极致,尽管也有犹豫痛苦,但毕竟最终还是挺住了。德语诗人里尔克说过:“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陶渊明挺住了,如此而已。
     我们学他,是要学他挺住,而不是追求胜利。因为说到底人生没有什么胜利可言。念念不忘追求胜利的,极有可能半道即垮下来,追求的东西得不到,最后也就颓丧了。
     只用胜利二字鼓励他人,是极不完整的,可能也不够诚实。人要在悲剧里挺住,如此而已。里尔克的话是有深意在的,读这句话,让人不再那么浅薄得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