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手机版
|
旧版书库
|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首页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
文史
国学
古籍
诗词
世界名著
现当代名著
搜索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搜索
热门标签:
吴思敬
沈熙乾
舒晋瑜
张莉
张艳梅
陈剑晖
谭旭东
曹文轩
张柱林
俞耕耘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深圳商报》:《〈读书〉十年》:一个时代的真实印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慧远
《〈读书〉十年》(卷一)扬之水 著中华书局2011年11月出版定价:48元
□ 慧远
围绕着这些饭局辐射开来,扬之水与之交往的文化名人一一进入我们的视野:钱钟书、杨绛、金克木、徐梵澄、张中行、王世襄、赵萝蕤、冯亦代……。列出这样一个长长的名单无疑是令人的惊异的,因为其中大都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界的顶尖人物——可以想象,身处这样一种氛围之中,即便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足以让人受用一生。
读扬之水的《〈读书〉十年》,首先留下两个颇有意思的印象:一个,是作者参与的饭局多;另一个,是作者提到的好书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读书》杂志一直在中国文化界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站在思想文化的最前沿,在那个时代营造了一份颇为难得的“小气候”,它同时也聚拢了一大批读书人——其中既包括许许多多劫后复出的名人名家,还有不少思想敏锐、意识超前的年轻知识分子。这当然是与《读书》的办刊宗旨分不开的,从杂志创办伊始倡导的“读书无禁区”,到沈昌文接手后提出的要把杂志办成一份“供中高级知识分子躺在床上阅读,并能从中获益的高级消闲品。”尤其别出心裁的是,沈先生一向喜欢在饭桌上谈工作,声称“在热闹的公开场合,反而可以毫不拘束地讨论秘密问题”。以是,饭局既成为《读书》同人工作与交流的场合,同时又成为《读书》杂志聚拢人气的一种特殊方式。这些意气相投的知识分子们以饭桌为平台,以品尝美食为契机,其话题则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从政到文,从雅到俗,乃至奇闻逸事,儿女私情,诸般种种,无所不及。他们既在饭桌上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才识与学养、思想和追求,又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个人性情。而饭局之于《读书》杂志、之于《读书》编辑者的重要性,亦由此可见一斑。
针对于扬之水个人——尤其是她的学术生涯来说,进入《读书》杂志,无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她说:“是《读书》引导我走上了读书的道路,对建筑、对音乐、对美术,以及其他等方面的兴趣,几乎皆是源于《读书》。”应该基本接近事实。虽然扬之水本人不擅交际,但从她彼时的日记中仍然可以看出,从进入《读书》杂志之日起,她就开始与一些著名的文化人结缘,她的工作离不开约稿、送稿与读稿,当然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饭局。围绕着这些饭局辐射开来,扬之水与之交往的文化名人一一进入我们的视野:钱钟书、杨绛、金克木、徐梵澄、张中行、王世襄、赵萝蕤、冯亦代……。列出这样一个长长的名单无疑是令人的惊异的,因为其中大都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界的顶尖人物——可以想象,身处这样一种氛围之中,即便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足以让人受用一生。当然,有了这样优越的客观条件,扬之水本人的努力也同样难得。徐梵澄先生就曾经感叹,做扬之水的朋友真不容易,不仅必须随时能够回答她的问题,而且还得精通德语,随便她问什么,都能立刻答上来。老师是好老师,学生也堪称好学生,从一定程度上或许可以这样说,昔日的赵丽雅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扬之水,这一段机缘可谓至关重要。
扬之水向以才女名世,她的文字精致、文雅,自不必多说。但她的日记却写得平实、朴素,颇具粗头乱服、不假修饰的率性之美,与她的学术著作大异其趣。虽然在她已经发表的日记中删掉了不少月旦人物的“私语”,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从中看到一些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真实面貌。比如,冯亦代以“讨厌汉奸”为由,拒收印有刘海粟墨迹“若比邻”三字的三联书店贺年卡;金克木不止一次地说及钱钟书是俗人,是做出来的名士,且对他的“掉书袋”的学问大不以为然;张中行则评价金克木的学问“是肚子里有十分,却要说出十二分”等等。诚如扬之水所言,这些私语趣闻,固然无损于评议者与被评议者的成就与声名,却均带有一种“原生态”的意趣,能够真实还原这些文化名人人性化的一面,无形间拉近了我们与这些大牌知识分子之间的情感距离。另外,扬之水的日记还写到了《读书》杂志的编辑内幕和工作状态,对当时的文化思潮和出版界发生的大事、以及《读书》在微妙环境中的生存策略也多有涉及——其中,尤以对彼时《读书》的家长“老沈”着墨甚多,行文之间,让人有如在眼前的感觉,可谓十分得趣。
日记这种文体,本来是写给自己看的。月旦人物也好,评价时事也罢,那些平时不足以为外人道的事情,均可以在私底下随便唠叨几句,既不必正襟危坐,也不妨顾影自赏,所以最显私人面孔,最具个人性情。扬之水的日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她个人生活的种种,诸如家庭生活的和谐,童言无忌的可爱;同时,也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真实印记。那是一个尚称淳朴的理想年代,似乎也只有在那个年代,扬之水所记录的一切——几个小人物主持一份大刊物;大牌知识分子之间打破壁垒,与一般读者平等交流;爱书人摈弃杂念、自觉选择一种闲适脱俗的读书生活,才真正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
《中国教育报》:深入挖掘被忽略的宝藏——读《走向辉煌》有感
下一篇:
《中华读书报》:结缘余英时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作品评论
作家论
创作谈
百家争鸣
文化时评
综述
随便看看
被无意扼杀的想象力
老九:重返乡土与记忆——读荆永鸣《
拉美人民的生态意识演进
王晋康:"三体"让科幻作
我从来没有这样质疑过我对一本书的质
阿乙:从小镇民警 变身新锐作
宋晓杰:做一个无所用心的人
侯磊:渴望做写作上的探路者
李少白:儿童歌诗的标志性人物
内蒙动物文学作家黑鹤:"我是被
评论
作品评论
作家论
创作谈
百家争鸣
文化时评
综述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阅读指导
读后感
读书文摘
读书笔记
小说品读
诗文鉴赏
观后感
读书生活
图书推荐
文艺
少儿
科幻
艺术
世界文坛
民族文艺
网络文学
民间文学
国学研究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
文学视点
文坛聚焦
学术争鸣
文艺理论
古代文学
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民族文学
古典文献学
语言学
比较文学
英美文学
俄罗斯文学
中北欧文学
东方文学
东南欧拉美文学
网络文化与文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
域外汉学
古籍整理
书目文献
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