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南方都市报》:历代名家画笔下的陶渊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2010-01-25 16:22   南方都市报
    
    《陶渊明影像———文学史与绘画史之交叉研究》,袁行霈著,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版,180.00元。
    
    《童书业绘画史论集(上下册)》,童书业著,童教英整理,中华书局2008年2月版,58.00元。
    

《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著,中华书局2003年4月版,63.00元。
    王家葵
    □学者,成都
    从书店的陈列架上取下这本《陶渊明影像》,吸引我的并不完全是著者袁行霈先生的大名,尽管我知道袁先生是文学史研究的专家,长于魏晋文学,于陶渊明尤其精熟;更主要的,是此书的副标题,“文学史与绘画史之交叉研究”,而我近来留心版画中的植物图像及其演变,也属交叉研究,希望于兹可以获得灵感也。
    晚近人文学者研究绘画,记忆中童书业与杨联陞先生都有佳作。童有厚厚两册《童书业绘画史论集》,杨则只有“龙宿郊民解”一个短篇,但都以独特的视角考察中国美术,同样引人入胜。
    与童书业深入六法,杨联陞侧重史料不同,袁行霈主要站在接受史的立场,考察以陶渊明及其作品为主题的画作,切入点别致新颖。尽管袁先生在后记中谦虚说:“笔者曾有《陶渊明集笺注》问世,此书前后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才完成。在这过程中我顺便搜集了一些有关陶渊明的绘画,近年来怀着极浓厚的兴趣加以整理研究,写成《古代绘画中的陶渊明》一文,在《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6期发表……笔者在此文的基础上加以补充修改,终于撰成这部《陶渊明影像———文学史与绘画史之交叉研究》。”此书为文学史研究、美术史研究开辟新思路,实在具有示范意义。
    竟然和我的感觉一样,根据本书提示,在传世绘画中,居然也以归来图和桃花源图为多,菊花、松树、饮酒是陶渊明的重要标志物。
    《陶渊明影像》兼有赏析与研究双重意义。赏析名作虽然只是研究的初阶,但其本身却是一件颇能考校品鉴者学术水平的技术工作。近年来,各类“赏析”系列出版物充斥坊间,由一帮不负责任的作者,通过上网“扒拉”,胡乱地寻章摘句,然后发表一通不着边际的言辞作为品藻,既卖弄了学问,又扩充了篇幅,数周时间,便可拼凑成一部经典赏析,这极大地败坏了“赏析”的名声。
    袁先生是陶渊明研究的大家,这部著作中包含有数十幅陶渊明题材的名画,如果铺陈开来“赏析”,敷衍数十万言,应该毫不费力。可是,根据版权页显示,本书仅有5万字,真可谓惜墨如金。
    例如本书讨论了三轴宋李公麟(传)绘制的“陶渊明归隐图卷”,袁介绍波斯顿艺术博物馆藏本之第三段,表现“抚孤松而盘旋”的主题时说:“这一段的左右两端各是一座小桥,前后则是两段用席编成的篱笆,这小园就是以这两座小桥和篱笆为界。小园的外面是一带青山,烟云缭绕,这是画家巧妙的借景。小园的中心,在一堆太湖石上,一株孤松高高耸立,陶渊明站在树下,左手持杖,右手抚松,姿态潇洒。”配合图例,读者完全能够体会画家所欲传递的信息,故解说词言简意赅。在提到台北故宫藏本开首的陶渊明画像时,袁说:“最醒目的一段是陶渊明的行走像,面向左,长髯,微胖,衣带飘然,眉宇之间显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神情。”袁先生因为熟读陶集,所以能体会画中人物游移于画面之外的这种神情,而我们通过袁的提示,也隐约感知这种神情。通观全书,袁行霈先生始终保持学问家的严谨,不做过度诠解,这样恰如其分地“赏析”,值得学习。
    赏析不是本书的重点,袁先生注意到,“画家在画陶渊明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志趣性格甚至面貌投射到陶渊明身上”。正因为此,袁著对明代李士达把陶渊明描绘成一个富人或者贵族,颇不以为然;对仇英的《桃源仙境图》委婉地提出批评,认为不及仇的《桃源图》更接近《桃花源记》的本意。
    袁著更注意遗民与陶渊明之间的共鸣,专门列了一个标题“明末清初遗民笔下的陶渊明”,依次叙述张风、陈洪绶、石涛、戴本孝的相关作品。在下一个标题中,袁先生的研究涉及明代张瑞图所绘的《渊明涉园图》,这是北京故宫收藏书画册页中的一开,寻找彩色图版并非困难,本书不仅例外地使用黑白图片,更一改平和的叙事口吻,转用极其严厉的语气评论说:“(张瑞图)这样一个阉党人物,居然也画陶渊明这样的高士,这使笔者想起南宋写过和陶诗的周紫芝,其集中多有谄谀秦桧父子之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斥为‘老而无耻,贻玷汗青’。张瑞图跟周紫芝一样,一个谄谀魏忠贤,一个谄谀秦桧,他们的为人颇有相似之处,而又都表现出对陶渊明的兴趣,这或者是故作标榜,或者是借以弥补和疗救自己心灵的缺憾。”学术或许没有立场,但学者应该有立场,如作者这般的爱憎分明,令人肃然起敬。
    学术研究讲求证据,文献记载可以视为“书证”,而传世的艺术作品,在袁先生手中,则活用成了“物证”,双重证据相交织,令“陶渊明接受史”变得更加丰满。
    袁先生专门揭示,“陶渊明生前及逝世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并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证明台北故宫藏传为南朝宋陆探微的《归去来辞图》完全不可信。又指出元代钱选绘《归去来图》,书册误为线装;张风绘《渊明嗅菊图》,葛巾误为风帽。袁著还注意到,波斯顿艺术博物馆所藏《陶渊明归去来兮图》卷中,“抚孤松而盘桓”句中的“桓”字,写成了“旋”,这是避宋钦宗赵桓之讳,而钦宗在位仅有一年,所以判断此图作于钦宗朝,或南宋朝。文学是袁行霈先生的当行,在北京故宫藏唐陆曜(传)《六逸图》之陶潜葛巾漉酒中,陶渊明面前安置笔砚,半开的卷帛上面写着著名的《饮酒诗》,袁更敏锐地注意到,卷帛上“悠然望南山”、“欲辨已无□”,与今传本显然不同。套用一句俗话,以上精审的意见,皆“非斫轮老手不能办”者。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尽管180元的定价显得昂贵,不过精辟的见解,精美的图绘,精致的装帧,还是物有所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