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科学,人类文化统一性的见证——《大学科学读本》卷首语

http://www.newdu.com 2017-10-16 未知 吴国盛 参加讨论

    这是一个科学的时代,然而,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往往是浮浅和支离破碎的。由于当代科学的专业化本质,理科大学生通常会在越来越专门的学科领域学到越来越精深的专业知识,但对其他的学科所知不多,科学对他们而言往往就是那个狭窄的领域和特殊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过早过度地分科和身份定型,文科 大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和能力进一步接受自然科学方面的训练,科学对他们而言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和流行的信念。
    建立全面和完整的科学形象,是大学科学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学之道在于弘扬统一科学的理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因此,大学科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各门专业的专门人才,而且首先要培养深谙科学之人文精神的科技人才,而科学之人文精神只有在对科学的全面和整体的理解中才可能被领悟到。
    可是我们目前的科学教育体制恰恰在这方面十分欠缺。我们缺少一个类似“科学通论”的课程。在这个课程里,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全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和哲学背景,科学家应尽的社会责任以及科学家丰富多样的个人生活。通过这样的课程,学生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统一性、科学的统一性以及人类文化的统一性,从而领悟到科学的人文本性。
    《大学科学读本》就是想起“科学通论”的作用。由于不是通过对某一专门学科的技术性细节的精通,来达成对科学的理解,而是通过展示科学的方方面面,来达成对渗透在科学之中的种种“统一性”的理解,因而准确地说,这是一部“科学的人文读本”。
    时下流行一种看法,以为科学与人文是两个并列的东西,把科学与人文的分裂看成一个既成的事实,把科学共同体看成是人文精神的对立面。实际上,在科学的发展史上、在科学家群体中,一向存在着回归科学之人文本性的深厚力量。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反对用一种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态度看待科学,用自由的理念抗拒科学的人性异化。他们深知科学的发现和创造决不只是单纯的解决技术性问题,更是实现一种美学理想、伸张一种价值观念;他们深知科学的目标必须受制于、服务于更高的人性的目标:科学家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科学研究者。
    正因为科学共同体内部就存在着回归科学之人文本性的深厚传统,正因为优秀的科学家自身便首先是科学的人文学者,我们并不需要从科学的外部来发掘科学的人文资源,我们的科学人文读本完全可以从科学家的作品中选编出来。尽管随着科学的发展,人文学者对科学的反思和评论越来越深入、全面和系统,但我们这个读本基本选编的是科学家自己的文字,是一部由科学家自己写就的人文读本。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科学的世界图景、科学的精神传统、科学的社会责任与科学的激情生活。
    科学的世界图景部分,是对基础理论科学内容的权威概述。当代科学专业林立、分支众多,领域无边无沿、内容无比丰富,但是科学的千头万绪实际上都建基于基础科学的平台之上。正是基础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世界观,为我们回答了“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这样原始而基本的问题。在科学的世界图景这里,我们能够领略到在科学定律的统率下自然界所呈现出来的统一性。目前我们掌握的自然界的统一性有两种,一种是在物理定律方面的统一性,另一种是在进化方面的统一性。这是任何自然现象都服从的两种统一性,我们今天看待宇宙和生命的方式,均受它们的支配。正是对这种统一性的追求,构成了科学家们探索自然的深层动机。
    科学的精神传统部分,是对科学家这个特殊人群的特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一种解读。每一个共同体都有自己的传统,正是传统决定了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近代科学有两大传统,一是数理实验科学传统,一是博物学传统。总的来说,前者占据绝对的优势,所谓“科学”通常指的就是数理实验科学。后者虽一直处在边缘位置,但在今天却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近代科学的精神传统还体现在它与哲学、宗教、艺术的关系之中。科学不是一项孤立的社会事业,而是与其它的人类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互相汲取养料。就其根本动机而言,它们都是为了超越个人经验的有限性而追求一个超越和普遍的理念世界。正因为此,科学本身就见证了人类文化的统一性。
    科学的社会责任部分,选取了一些著名科学家关于科学的社会角色以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论说文章。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科学家的职能是认识自然界从而帮助人类改造自然界,就认识自然而言,他们是一些精通许多窍门的“术士”,就改造自然而言,他们则是一些具有神力的“壮劳力”,至于社会问题,他们是可以不关注的,因为他们是价值中立的。这个传统的看法在过去的20世纪遭遇到普遍地质疑。一方面,即使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科学家也不应将自己置身于社会正义和道德责任之外;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早已不再是价值中立的,科学家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普遍要求。
    科学的激情生活部分,展示了科学家作为普通人的庸常生活和作为科学事业的实践者的喜怒哀乐。我们传统的科学家形象过于简单和呆板,其实科学家也是各色人等。有的心地单纯有如孩童,往往因沉思和入迷而显得行为怪异而可笑,但也有的表面正人君子,暗里工于心计,唯利是图;有的大公无私,品德高尚,坚持探索自然奥秘只为造福人类,决不计较个人得失,也有的自甘堕落,沦为邪恶势力的帮凶。科学家作为人,同样禀有人性的优点和弱点。科学研究作为一项社会事业,也充满了竞争、对抗、矛盾、和解。恢复科学家的凡人形象,也是在恢复科学的人性形象。
    我想在这个读本中着力凸现科学的多样性。科学诚然是统一的,正是这种统一性显示了它的人文性,但科学也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同样是它人文本性的一部分。科学并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是铁板一块,相反,无论是科学的世界图景还是科学的方法论,无论是科学的社会功能还是科学家的个人生活,都充满着多样性甚至尖锐的冲突。但是,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使得科学事业充满活力。《读本》所选的文章,有不少在观点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它们丰富、深化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科学的理解。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拟。《大学科学读本》,吴国盛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38.00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