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是一切相关的哲学思考所以发生的“问题域”,因而也是每一个马克思哲学 研究者的“终极关切”所在。它是思想的缘起,也是归宿。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所展示的,正是当代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是一个让人注目的作者群体。《文库》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用平实的语言介绍说,《文库》的作者,如孙正聿(《解放的哲学》)、俞吾金(《权力诠释学》)、吴晓明(《超感性世界的神话学及其末路》)、张一兵(《神会马克思》)、欧阳康(《在思想激荡与现实变革之间》)、张曙光(《现代性与人的命运》)、衣俊卿(《人道主义批判理论》)等人大都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并在思想“解冻”的年代走进大学,而后又取得博士学位。他们大都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并相继成为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如果说当代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者是一支正在接受时代检验的队伍,那么《文库》作者正走在最前列。他们基本上都经历了共和国的风风雨雨、“天灾人祸”,而他们的学术生涯又都与改革开放的历程联系在一起。正是这样的特殊经历,使得他们对社会、人生以及马克思哲学有了独特而深刻的体认。而经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 《文库》是这一特殊的学术群体的一次“集体亮相”。从《文库》首批推出的几本书中,我们可以对这个群体有一种整体的了解。几位作者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而他们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阐释,在视角、结构、方式等方面也迥然相异,然而也许就是因为共同的经历使然,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十分相似的时代气息:他们不约而同地都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他们的哲学思考都带有明显的问题学背景。 ![]() 而对于贺来而言,正是“变戏法”三个字,让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所借以立足的问题:辩证法究竟为什么会成为“变戏法”?它为什么会知性化和实体化?在马克思那里,本来是立足于人的现实生存,引导人走向自由,充满人文解放旨趣的伟大学说,为什么会流俗化为一种与其革命本性正相反对的抽象教条?这种可悲的理论命运究竟是如何造成的?贺来以“辩证法的真实根据”为突破口,阐发了马克思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与哲学史前提。他指出,要真正把握马克思辩证法真实内涵和理论旨趣,就必须切实澄清其存在论或本体论承诺,发掘其真实的本体论基础。只有以此为前提,我们对马克思辩证法的一切阐释才是有根据、有内容、有着落的;马克思辩证法才能获得一种内在的巩固性和坚实性,才能真正避免被庸俗化的命运。 在“马克思如何走向当代”的研究中,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回旋曲”式的探索之路,更鲜明地表现出《文库》这一作者群体的问题学旨趣。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将诸如复杂性科学之类的自然科学新观点与“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做一种有机嫁接的“马克思当代化”的尝试过程中,张一兵发现,源自前苏联和东欧模式的传统体系哲学,其基础的合法性始终是一个未被证明的预设。这一问题不解决,任何关于“发展”、关于“当代性”的言说就势必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要真正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和理论新问题,首先就必须有一个对马克思历史视域认认真真地正本清源的过程。1999年,张一兵的呕心之作《回到马克思》刚一出版,便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几年之后的今天,他以《神会马克思——马克思原生态的当代阐释》一书表明,他的“廓清地平”的工作仍然在进行之中。 ![]() 杨耕指出,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事业在当代中国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越来越趋于“冷寂”。实际上,这是人们对马克思哲学本身的一种深刻反思,是对马克思哲学本身的一种学术回归。这套《文库》从内容上看,分别涉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生存论、实践论、认识论等,显示出不同的理论内容和理论视角,犹如一曲由不同和弦构成的交响。这个特殊学术群体的“出场”从一个侧面,预示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