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从生活中捕捉戏剧创作灵感——访剧作家孙德民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文化报 刘茜 参加讨论


    
    孙德民剧作选及相关研究论著

河北省优秀剧目进京展演活动正在北京各大剧场如火如荼地举行。值得注意的是,展演活动的十余台大戏中竟有三台出自同一剧作家之手。这位剧作家就是被戏剧界称为“拼命三郎”,以量多、质优、高成活率而著称的孙德民先生。记者虽与孙德民先生相识近10年,但由于其低调的个性和日程的紧张,直到近日赶往石家庄才完成对他约定多年的专访,倾听他长达50多年的付出与坚持,领略他饱含深情的“创作人生”。

扎根生活深处,身入、心入、情入

业内人说:“剧本是他的生命,他天生就是一个作剧人。”他是承德人,自小看承德话剧团的戏,“种”下了戏剧情结。1962年,大学毕业他得偿所愿分到心仪已久的承话,依托这块戏剧沃土,创作了一部部具有浓郁承德山庄文化特色的话剧作品。在他作为团长的带动下,剧团被广泛认可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山庄戏剧”之路。后来,他调任河北省文化厅任副厅长,主抓全省艺术创作生产,真诚帮助一部部剧作登上省级乃至国家级大奖的领奖台。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创作上仍然退而不休,仅2012至2013的两年间就有6部舞台作品,犹如“井喷”。徜徉在孙德民的剧作中,我们似乎走过了中国近几十年历史和时代变迁。孙德民总是强调,戏剧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最根本、最关键的还是深入生活。

为创作《懿贵妃》他每天流连在避暑山庄和丰厚的历史资料中,为创作《百合岭》深入太行山区环境恶劣的采石场,为创作《六世班禅》两次入西藏跋涉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原。挨冻、徒步走几十里路、和农民睡通铺,等等都不是事儿。在多年的创作追寻中孙德民把关注的目光主要投向农村,他认为“最典型的命运冲突,命运纠葛,心灵冲突,有戏剧张力的人物一直潜藏在底层生活的土壤当中。”每一部农村戏的创作中,他都要深入到农村,这种深入绝不是浮于表面,而是入田登户,以真诚之心,和村民们打成一片。比如创作《雾蒙山》时在沙河村几乎住了一年,留宿农民家,在那里吃饭、喝酒,几乎和那里每一个人都成为朋友。因为太熟,他在承德话剧团当团长的80年代初,村里各种杂事都要到城里找孙德民帮忙,而且一去就是十几个人,住在他家,热情的孙德民与爱人就买一大盆馒头、花卷,买点猪头肉、切点苹果,然后撒上白糖,摆上花生米,围在一起喝酒。直到现在,这个村的村民朋友仍几乎年年春节去看望孙德民。

这种真情的投入,生活“回报”给孙德民生动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他捕捉到了这些底层人身上的“魂”。根据张平义、张明春父子两代村支书的故事,沉淀了差不多十年创作而成的话剧《雾蒙山》获得全国舞台艺术十大精品,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曹禺奖戏剧文学奖。专家评价此剧是“当代中国话剧的重要收获”,因为它是“当今转折时期农民命运的史诗”。

如今,年过七旬的孙德民在深入生活的路上仍然“马不停蹄”,农村经济环境好了,但同时他意识到创作难度高了,因为观众的审美趋向已经和过去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创作现代戏,作者深入底层的寻找、发现更为必要。

“创作如何选材,如何记录时代,又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是剧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悟、领悟和灵感,一定是生活里的某个人某个事感动了剧作家,震撼、纠结着剧作家,久久萦回在剧作家心里,扯不断、忘不掉、激励着、折磨着、厮打着剧作家的灵魂,这不是挤出的,而是流淌出来的。”

艺术家的责任担当

深入生活是为寻找有张力的人物关系,有情感烈度的矛盾冲突,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带给观众启悟和思考。“戏剧的创作必须要注意一点,观众走出剧场之后,观众要思考什么东西?甚至观众可以忘掉你剧中的琐碎事件,但永远忘不掉感人的细节,从而引起思考。”孙德民的创作,处处透露出这种蕴含。

所以他的《西太后》没有直接表现政治,主要写这个女人的命运,希望从中能体现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六世班禅》不是简单歌颂民族团结,而是以人为本,以班禅的经历来反映厚重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的主题。《雾蒙山》不仅仅是写农村的和谐,子为父还债,而是主人翁精神的提升,一种自省和责任,敢于承担的思想境界。《晚雪》中不只是鞭挞拐卖妇女儿童的丑恶,而是歌颂那种坚韧大爱的人性美。

对于历史题材创作,孙德民认为应该从历史与历史人物本身出发,但必须站在当今的思想高度,反映历史的本质真实。对于主旋律作品,他追求“非常深刻,按照艺术规律创作,真正让它进入到艺术层面。把它打造成精品”。对于争取年轻观众,孙德民认为除了戏曲进校园,大学开戏曲课等政策之外,剧作家应该把反映当代青年、少年儿童甚至学校题材作为创作的一个内容,他为此还创作了儿童剧《小英雄雨来》。

在孙德民的创作中,农村题材共有26部,反映了他浓浓的乡土情结,他对农村基层干部深厚的感情,这在现在的剧作家中是极为罕见的。面对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农民的命运、生存状态在这变革的年代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他们的内心、精神和价值取向又遇到了哪些碰撞和颠覆?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创作,给他们送去温暖和鼓舞?孙德民在不断努力的创作中,试图回答这些问题。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剧作家在创作上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他考虑的是怎样拿出让老百姓真正喜欢看的东西。

孙德民说:“一个艺术家的责任要提升人的精神和灵魂,要张扬和鼓励真善美。当前我们国家的人民面对着一个需要凝聚共识的时代,前面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坎坷,我们需要相互鼓励相互搀扶着往前走,因此作品需要给人们送去温暖,这是剧作家的良心底线,责任担当。”

作品,贵在突破

这次河北省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中承德话剧团新近排演的话剧《春天的承诺》讲述的是毛泽东在西柏坡革命即将胜利时,针对党内军内出现腐败苗头而严肃纪律的故事。虽是一部强烈红色意义的政治剧,但孙德民着意塑造了“给人一点陌生感”的毛泽东形象,剧本设置了毛泽东和蒋介石三次隔着空间的心理“对话”,把剧目的意义表现得更为厚重。

“艺术贵在创新,贵在突破,贵在独辟蹊径,贵在题材和人物有个性色彩,让人有‘陌生感’。”这是孙德民对自己创作的首要要求。他对记者说,只有突破模式化的思维,在作品中有新的思考,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才能在表现人的独特性、深刻性和复杂性上独辟蹊径,作品才有存在价值和文化意义。而突破是创作中最难的,关键在于如何塑造人物。

检验创作突破的亮点,孙德民认为是有没有艺术感动、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在河北梆子《晚雪》中,晚雪与丈夫都是唐山大地震幸存的孤儿,女儿“燕子”是捡来的待如亲生,但被人贩子“黄毛”拐卖,晚雪踏向艰难的寻女之路,但更具匠心的安排是——这位“黄毛”当年也曾被拐卖多次,“燕子”竟是她当年丢弃的亲生女儿。舞台上“黄毛”遭受如此“报应”时,观众的心提到嗓子眼,同情、愤恨、怜悯……

孙德民作品中的亮点除了塑造典型的人物、巧妙的情节设置技巧,还离不开他善于根据人物身份和性格,赋予他们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六世班禅》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具有鲜明的佛理大义;《女人九香》中九香说“人敬有的,狗咬丑的”,透着农村人的朴实、憨厚和直率。

正是因为“寻求突破”的追求,才使他的每一部作品看起来都带有“新意”,也使得他的创作领域极为宽阔:门类从30多部话剧,延伸到10多部戏曲以及多部影视剧;话剧从历史的《懿贵妃》、《班禅东行》、《十三世达赖喇嘛》、《西太后》,到反映基层农村的《青松岭》、《雾蒙山》、《日头日头照山乡》;戏曲从反映人物的《毛遂传奇》、《从春唱到秋》、到揭示社会问题的《晚雪》。

不吝心力的付出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孙德民是学者型的创作者,他大学毕业在高校任教时就曾写过一本关于文学与戏剧理论的书。他的每一个剧本都请专家讨论,每一个意见,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像这样的笔记本,能有一百本之多。担任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期间,为河北省艺术院团积极搭建了和北京戏剧作家理论评论家的联系平台。对于好的剧评,好的理论文章,读过之后他就剪下来。记者看到,如今一摞摞剪报和剧本已经在他的办公室堆积如山。他认为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理论指导。

不止于此,优秀导演、同行的优秀剧本,甚至他学生的建议,任何有益于创作的养分,孙德民都积极汲取。他向记者坦言,多种借鉴和学习,比如黄定山导演的话剧《我在天堂等你》的回叙式结构,现实时空与历史时空,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的交流等导演语汇对其创作《雾蒙山》就有启发。孙德民明白一个戏剧作者的综合审美能力需要功力,需要积累——艺术积累,生活积累,文学积累,甚至哲学积累。

取得如此成就的背后,是异于常人的付出。孙德民总是形容自己并不聪明,唯有勤能补拙。创作50多年来,可以说是全心投入,心无旁骛。每天只休息五个小时,没休过周末。当承德话剧团团长期间,要解决一个团的吃喝,创作时间被挤压,春节也不休息。腊月二十三把自己锁在楼里写剧本,直到正月初十之前写完。

“每次写完之后,我都想下回再也不写了,因为太累。但是等这个戏在舞台上一演出,感受观众眼泪、掌声乃至静默,我就会忘记创作的艰辛,涌起不停写下去的冲动。”人民需要戏剧,戏剧也需要人民,这就是他的戏剧人生,他难解的戏剧情结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