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盐生长的声音》,外研社,2016年6月第1版,定价:45.00元;《听盐生长的声音》英文版,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外研社 作为第一本80后作品选集,《听盐生长的声音》不仅全面展现了80后作家的风貌,并且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香港等地汉学家的鼎力合作下,第一次将80后作品翻译成英文,代表了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范式。该书的英文版于2016年初由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近日其英汉双语版则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推出。丰富全面的作品结集和地道传神的英文翻译,既有助于英语世界读者了解中国年轻一代的文学创作,也为国内读者及文学界和翻译界提供了重新认识80后文学、研究英文翻译技巧的重要契机。 书名《听盐生长的声音》出自本书所收王威廉作品《听盐生长的声音》,喻示了80后作家的成长以及80后文学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80后文学以《萌芽》杂志于1999年推出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为起点,但80后文学的说法为公众所接受则是始于美国《时代》周刊的推介。2004年2月2日80后作家春树登上《时代》亚洲版封面,不仅引发了国内对这一青年作家群体的高度关注,也彰显了西方文化与80后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同时,正如张柠先生在《青春小说及其市场背景》中所说,“‘80后’成长在一个西方背景很浓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中长大的80后作家,既拥有了解世界的更多机会,也怀抱与世界进行交流的强烈愿望。以本书所收录的作者为例:有着欧洲留学经历的笛安,翻译《带着鲑鱼去旅行》的殳俏,以及作品被翻译为各国文字的张悦然、郑小驴和飞氘等,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全球化背景对80后文学的深刻影响。如果我们将80后文学视为中国与世界进行交流的一扇窗户,那么异域符号在这扇窗户上的倒影和投射,则成为一个有趣的话题。《听盐生长的声音》恰好展示了该话题的可探讨性,让我们得以一窥80后文学关于世界的丰富想象与复杂态度。 西方情调的塑造 张悦然《家》和马小淘《毛坯夫妻》,虽然旨趣不同,但都笼罩着一种浓浓的西方情调。作为西式生活的符号,饮食在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象征作用。《家》的女主人公裘洛的一天从煮咖啡、烤面包开始,下午在咖啡馆与朋友见面,在意大利面的奶油香气中结束晚餐。《毛坯夫妻》的女主人公温小暖对西式菜品表现出更高的热情,热衷于烹制煎蛋、三文治、牛尾汤、奶油杂拌等异域佳肴。在家境愈发困难的情况下,温小暖还坚持报名参加蛋糕烘培班,在对蛋糕制作工艺的钻研中乐此不疲。 对西式生活的描写,在《家》和《毛坯夫妻》里造访豪宅的情节中被推向顶点。裘洛来到男友井宇的上司老霍家。这里的私人花园、暗花地毯、龙虾、牛排和葡萄酒,都是奢华生活的代表。温小暖参观的则是丈夫雷烈的前女友沙雪婷的别墅。在壁灯、衣帽间和蓝莓芝士等欧式意象的装点下,这座别墅与裘洛眼中的洋房有着相似的高级感。 但是,由西式饮食和建筑所构成的生活,并没有得到作者的完全认同。《家》借助农村来的保姆小菊间接传达了自己的质疑。虽然小菊向裘洛学习了披萨、芝士蛋糕和曲奇饼干的做法,但是裘洛对小菊学习的意义深表怀疑,“这些花哨的技能,是否有一天,小菊真的能够派上用场”。裘洛和井宇双双告别家庭的选择,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厌倦。《毛坯夫妻》中的雷烈通过对妻子温小暖的西式手艺表示无奈,充当了对西式生活的批判者。与精美的西式早餐相比,雷烈更愿意吃路边摊的包子馒头,也曾对温小暖花钱报名烘焙班的做法大发雷霆。烘焙蛋糕所具有的贵族化指向,在雷烈看来既超出自己的负担能力,也带有虚荣的意味。 本书编者之一杨庆祥先生在讨论张悦然的《家》时指出,小资产阶级的家庭“构成了中国现代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呼应着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普遍性生活模式”。西餐和别墅所代表的西方生活方式,在中国社会中既象征着物质欲望的高级满足,也是精英阶层的特权表现。张悦然和马小淘的作品对西式生活意象的使用,不仅回应了全球化对人们生活理想的重塑,也对这种生活提出了自己的反思。 西式生活代表了资本社会对于理想人生的期待,裘洛、雷烈等人的不满则体现了对于打破这一期待的渴望。《家》和《毛坯夫妻》并没有渲染西式生活的诱惑力,反而不断地突出这种生活的矫揉造作,希望帮助小说主人公建立生活的自信。老霍家的女主人“和那些旧式家具一样端庄,仿佛是为这幢房子度身打造的”。沙雪婷与房子融为一体,“昂贵而俗丽,透着一种不便宜的庸俗气息”。无论是裘洛和井宇最终投身于汶川地震志愿者工作的选择,还是雷烈和温小暖清贫平淡的普通人生,都以质疑西式生活的虚伪和庸俗为基础,间接肯定了自己的人生意义。 异域形象的投射 如果说《家》和《毛坯夫妻》的叙事是在西方生活情调的铺叙下缓缓展开,那么郑小驴《飞利浦牌剃须刀》则有意识地将西方意象与故事情节相并列,使两者之间形成明确的象征关系。《飞利浦牌剃须刀》的独特之处在于,将萨达姆及伊拉克战争穿插于叙事之中,以萨达姆的命运暗喻小加的精神活动。 小加一家因母亲生病离世而陷入经济困境。父亲杜怀民由于无力给小加的哥哥买房,备受同事冷眼。哥哥杜渊不断埋怨父亲的无能,与杜怀民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小加和同学小土豆因为身材矮小,在学校总是受刘大胖子的欺负。每当生活不如意的时候,萨达姆的形象就会浮上小加心头。“那茫茫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给予他希望与寄托,而伊拉克必将战胜美国,萨达姆继而会成为他心中永恒的精神领袖。”在某种程度上,小加把自己的困难处境和胜利欲望投射到萨达姆身上,凭借为美伊战争中的萨达姆摇旗呐喊,来发泄生活中的困顿感和无助感。无论是杜怀民、杜渊,还是小加、小土豆,都是社会关系中的弱者。小加对于萨达姆战胜美国的期待,正寄予了弱者反抗强者的愿望。 然而,正如萨达姆无可奈何地落败,小加对生活的期待也无可挽回地落空了。本来打算向刘大胖子发起挑战的小土豆,选择向前者投降。处于弱势地位的杜怀民,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女邻居,来转移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失败感。“在猛烈的轰炸声中,戴着头盔全副武装的美军士兵坐在装备精良的装甲车上,正朝巴格达长驱直入。”在故事的结尾,小加在电视上看到了这则美军侵占巴格达的新闻,目睹了杜怀民试图强奸女邻居的情景,感到无比耻辱。 美伊战争与小加的日常生活在《飞利浦牌剃须刀》中看似荒谬的并置,为我们展示了80后作家想象世界的独特方式。这种借异域形象来隐喻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在书中多次出现。笛安《塞纳河不结冰》用巴黎关押玛丽王后的监狱,表现留学生活的孤独。死也无法消除的寂寞感,在监狱里冰冷彻骨的水珠中得到具象的呈现。周嘉宁《密斯特保罗》中痴迷写作却无所成就的简,在落魄的保罗先生身上找到了共鸣。但她选择对保罗进行侮辱,拒绝认同自己同样失败的生活。甫跃辉《巨象》中的李生,将自己融入城市生活的阻力幻化为驮着披红雨衣的女人的巨象。虽然与农村女孩小彦的性爱关系可以暂时缓解巨象带来的恐惧,但当他与小彦分开后,一群巨象冲向自己的梦境重新出现,暗示了李生在城市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不安和压抑。法国的监狱、印度血统的保罗、雨林中的巨象等异域形象,使小说叙事与日常生活相疏离,给读者带来了陌生化阅读体验,是80后作家进行异域表达的重要载体。 外来文体的介入 在《听盐生长的声音》所收16篇作品中,共有三篇科幻作品。作为一种西方文体,科幻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复兴,是80后作家成长的重要背景。根据吴岩先生的研究,不同于西方科幻小说对科技发展得失的关心,中国科幻小说特别关注对文化衰落和复兴潜力的焦虑。但是,本书所收科幻小说呈现了与当代中国主流科幻小说不同的写作路径。它们仍然延续了80后文学宣泄个人情感、关注个体意识的特点,代表了80后作家利用外来文体进行自我表达的重要尝试。 飞氘《一个末世的故事》在讲述末世故事的过程中传达了关于爱情、婚姻和人生的复杂情绪。世界上的最后一个男性和最后一个女性本来互相心怀怨恨,却因为末世的来临而结合在一起,在生下一个孩子之后双双离世。这部作品并不关注科学因素的呈现,更倾向于用戏谑的态度描写末世的爱情。母亲之所以打破“就算全世界只剩下他一个男人,她也不会嫁给他”的誓言,是出于慰藉孤独和延续文明的需要。当孩子降生后,她选择自杀来结束这段不再必要的婚姻。在孩子长大之后,父亲也如释重负地离开了人世。《一个末世的故事》虽然借用了GSSS系统等科技词汇,但主要表现的仍然是少年的孤独感和对婚姻的无力感。 郝景芳在《看不见的星球》中利用自己的天体物理学背景,虚构了十多个有趣的星球,来寄托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感触。例如,希希拉加夸张了人类说谎的本性,皮姆亚奇和平支沃是对移民国家的不同呈现,阿米亚吉和埃霍乌还原了人类彼此陌生的认知状态,提苏阿提和洛奇卡乌乌想象了人类两种可能的进化方式,津加林隐喻了人类只有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我的局限。星球故事中间穿插了故事讲者和听者的对话,不断总结和提醒读者有关星球的象征意义。在故事的结尾,作者忍不住告诉我们,关于外星球的想象与对地球的认识是相互融合的关系:“有哪个星球曾经属于我们吗?还是我们曾经属于哪一个星球?” 陈楸帆《G代表女神》表面上讲述的是石女G通过科技来寻找性高潮的故事,实际上完成了女性性高潮与男性相分离的命题。G拒绝接受阴道再造术,因为再造的阴道只是取悦男性的工具,无助于女性自身获得性快感。她转而利用其他技术实现了不依靠男性而达到性的满足,并尝试从摆脱男性转向控制男性。在从事色情表演的过程中,G巧妙地改变游戏规则,要求男性客户露面,并控制他们的身体反应。但是,被奉为性感女神的G,后来放弃了向民众表演性高潮的权力,实际上也放弃了对男性的控制权。作者最终安排的G女士和F先生之间惺惺相惜的结合,展示了一种相对平等的男女关系以及作者对于性爱的理想期待。 三部作品不仅使用了大量西方词汇,例如陈楸帆故事中频频出现的字母人名,也延续了科幻小说对科技因素的呈现,例如郝景芳笔下精确的天体物理知识。但是,它们的着眼点基本都离开了对西方、科技、文化等宏大主题的反思,而是将科幻文学视为一种表达框架,执着于抒发自身对于人生或性爱的感触。 无论是对于西方情调的微妙态度,还是对异域形象的巧妙利用,或者是对于科幻文体的自由发挥,都构成了80后作家有关异域的多元表达方式。如果说我们从80后文学的异域表达中看到了80后作家描述世界的渴望,那么《听盐生长的声音》则是帮助80后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尝试。在全球化背景中成长的80后,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世界文学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正如书名《听盐生长的声音》所喻示的,编者期待看到80后作家的继续成长,也期待80后文学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日益壮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