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作家印象 >

萧锦荣: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颗遗珠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王凯 参加讨论


    
    萧锦荣
    在美国华裔文坛中,有一位作家,既不同于汤亭亭、谭恩美、任璧莲等在美国出生的华裔作家,又不同于李翊云、闵安琪、裘小龙等用英文创作的移民作家。在以英文为主的美国,他坚持用西班牙文创作了三十余载,并还在用文字续写着传奇。他生活在夏威夷岛,偏偏不写当地的风土人情。他的笔下,不是人心险恶的武侠世界,就是筚路蓝缕的秘鲁生活,要不就是光怪陆离的奇幻梦境。同为移民作家,他的人生却更充满浓郁的漂泊味道,难以说清真正的归属。在小说中,他曾不无落寞地将个人的生存状态与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相提并论,认为自己所面临的是一种“三重流亡”的窘境,作品中总散发着不可名状的忧伤。这位在文字中追寻、建构着故乡的作家就是美国华裔西班牙文作家萧锦荣(Siu Kam Wen)。
    萧锦荣1950年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大涌镇南文乡,1956年举家移居香港。8岁那年,他又随母亲不远万里奔赴秘鲁首都利马,在父亲经营的杂货店中度过不堪回首的青少年时期。从夜校毕业后,萧锦荣考入圣马尔科斯大学,迫于父亲的压力,他未能如愿以偿地攻读心仪的文学专业,而是无奈地选择了实用性较强的会计专业。大学期间,他从未放弃用塞万提斯的语言西班牙文创作文学作品的梦想,积极参加文学工作坊,潜心写作。1985年,他移居夏威夷并加入美国国籍,现为夏威夷州立文化艺术基金会的会计师。
    迄今为止,萧锦荣的主要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末程》(The Final Stretch,1985)、《天下第一剑》(The First Sword of the Empire,1988),自传体小说《伊萨卡之旅》(A Journey to Ithaca, 2004),长篇小说《花园中的雕像》(The Statue in the Garden, 2006)、《此生不易》(This Sort of Life, 2007)以及《图与剑》(The Map and the Sword, 2015)。其中,《末程》不仅获得1986年秘鲁最佳图书,还荣膺秘鲁80年代十大好书。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萧锦荣被授予秘鲁最高文学奖Cope Award中的荣誉奖,成为秘鲁较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对于萧锦荣的文学成就,秘鲁文学之家研究及创作总监桑德罗·基里评价道:“在某种程度上,萧锦荣是一个文化上的英雄……他自小来到秘鲁,西班牙文不是他的母语,又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华人圈子里面,发展的空间原本很有限。但是他一点一滴地学习语言、文化直至可以创作。他见证和经历了华人社区的转变和文化过渡。”
    萧锦荣的写作生涯从10岁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他就读的是中文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学习西班牙文的重要性,他起初所写的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都是用中文创作的。12岁时,萧锦荣突然认识到学习、掌握西班牙文的紧迫性,他开始借助西汉词典将西班牙文文学作品和文章翻译成中文。从29岁起,他便坚持用西班牙文进行文学创作。尽管如此,在种族主义的阴影下,萧锦荣在秘鲁的生活并不一帆风顺。长期以来,他既无法获得秘鲁国籍,又无法找到一份安定、体面的工作,因为“要想得到入籍资格……必须有一份稳定、全职和收入丰厚的工作”,“而要想得到一份稳定、全职和收入丰厚的工作,除非……成为正式的公民。”万般无奈之下,他毅然选择离开生活了25年的国度,移居夏威夷。在崭新的土地上,萧锦荣面临的又是完全陌生的语言,这一次,他还是用翻译的方法攻克了英语。不过,萧锦荣并没有放弃西班牙文转而用英文创作,他认为,“自己的英文刻意打磨的痕迹过重,不像预期的那么自然”。
    萧锦荣创作的西班牙文小说可以归纳为三类:秘鲁小说,如《末程》《伊萨卡之旅》和《此生不易》;奇幻小说,如《花园中的雕像》;武侠小说,如《天下第一剑》《图与剑》。
    《末程》《伊萨卡之旅》《此生不易》是三部极具自传色彩的作品。假如将这些小说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可以清晰地捕捉到萧锦荣漂泊零落的一生。尽管都是自传体,但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却不尽相同。在《末程》的9篇故事中,萧锦荣除刻画中国城的华人生活外,还集中探讨了人性阴暗的一面,比如嫉妒、愤怒、猜疑。按照萧锦荣的人生轨迹,《此生不易》所再现的生活要早于《伊萨卡之旅》。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悲惨的儿时经历及这些经历给他幼小心灵带来的难以愈合的创伤。另一方面,通过对父亲经营杂货店的描述,萧锦荣还展现了秘鲁第一代华人移民自我剥削下的惨淡生活。《伊萨卡之旅》极具移民作家特色,萧锦荣描写了作者再移民夏威夷后重归秘鲁首都利马后的心路历程,并借用希腊诗人卡瓦菲斯对“伊萨卡”的现代阐释,展现了他独特的身份观和家园观:“我对家园……没有十分清晰的界定。我该称哪里为我的国家呢?是中国,这个我所出生的地方?还是秘鲁,这个迄今为止我所待过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我不知道我的身份为何,但我却知道我不是什么:我既不是彻头彻尾的中国人,也不是不折不扣的秘鲁人。”
    《花园中的雕像》是一部以19世纪的巴黎为背景、富有奇幻色彩的中篇小说,和法国短篇小说家梅里美的《伊勒的维纳斯》一样,都是有关虚构或想象的人物走入现实的故事。《花园中的雕像》既源自于梦,又与梦境有关。在谈到小说创作灵感时,萧锦荣说:“有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特别美妙的梦。可这时我突然急着上厕所。如厕时,我必须要睁着眼睛,不然就解不出来。于是,我回到床上时就完全清醒了,那场美梦也就此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使我突然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在人类所经历的一切当中,梦似乎是我们所无法掌控的。因此,我就问我自己,假如我们可以找到一种驾驭、操控梦境的方法,那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
    萧锦荣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阅读武侠小说,他每个月都会去唐人街的书局抢购一本《射雕英雄传》,直至全部集齐。对武侠小说的热爱使他萌发了用西班牙文创作武侠小说的念头。1988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集《天下第一剑》结集出版,将中国的武侠世界带到了美洲大陆,带给了秘鲁读者。尽管同为武侠小说,但萧锦荣并没有照搬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创作风格,彰显英雄的铮铮铁骨和侠肝义胆,而是自成一派,重在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天下第一剑》是这部短篇小说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讲述亲兄弟间的生死决斗。哥哥是王爷府上的护卫首领,弟弟位列御林南军首领。两人虽为一母所生,但脾气秉性大相径庭。哥哥好饮酒,有浪漫主义情怀;弟弟为人冷漠、崇尚名利,为赢得“天下第一剑”的头衔,竟不顾手足之情,要与哥哥一决高下。决斗中,哥哥体力下降,为保住性命只好认输投降,将“天下第一剑”的名号拱手相让。不想弟弟乘虚而入、暗下黑手,企图置他于死地。哥哥终因体力不支,被弟弟一剑刺中心窝,万幸被放在胸口的铜镜救了一命。惊魂落定后,哥哥一剑封喉,将弟弟刺死。从此,他和妻子隐居乡野,远离江湖。在短短不到10页的故事当中,萧锦荣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人心险恶,诚如他本人所言:“即使是内心善良、才华横溢的人在贪欲的驱使下也可以变得极度丑恶。”《图与剑》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武侠小说。它的发生地并不在古代的中国,而是16世纪的秘鲁。换言之,萧锦荣将武侠小说这一中国所特有的体裁植入到了秘鲁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谈到创作构想时,萧锦荣称:我“意识到,在所谓的西班牙征服秘鲁时期(1529-1572)这段历史中,为数不多的西班牙人用他们的利剑、火炮和骑兵将秘鲁人打得狼狈不堪。其中,征服秘鲁人的工具大多还是他们手中的利剑,这就为将这篇故事写成武侠小说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对萧锦荣及其作品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秘鲁华人史的认识,还可以促进对离散作家的身份观、家园观的探究。萧锦荣这颗美国华裔文学中的“遗珠”,还有待文学研究者的进一步发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