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张新颖:讲到讲不下去,写到捉襟见肘,找到自己的边界心胸都开阔了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思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巫小妤 参加讨论


    面对创作,他复之以柔软的情怀:“对我来说那些很珍贵美好的东西,我不舍得把它写到论文里,不愿意用研究的套路和八股让它变味。”
    面对研究,他倾之以极致的态度:“我上课喜欢讲到讲不下去,写作喜欢写到捉襟见肘。我不会把自己放在一个安全的、保险的领域。”
    张新颖,才清风润却散淡如风,学问厚实而步履不歇,在思南读书会200期之际,我们分享《读书这么好的事》,倾听一个穷其己力,追求极致的学者和作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张新颖在讲《边城》的时候说:“这个世界有它的悲哀,却在困难中微笑。”这颇似泰戈尔“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的生命姿态,张新颖今天依然保持着“青春”的姿态,他谈到今年春天被一个语文老师问道,第一次出这本书时37岁,今年50岁,是否还觉得读书是这么好的事,他表示很震惊:“我忘了我写这个书的时候我多大岁数,我更忘了我现在多大岁数,人到中年以后会有意识地要忘记自己多大,所以他说的时候我自己在心里做加减法,算了一下,大概他说的是对的。”忘记年龄大概是对青春最好的致敬,永远在路上,所以永远正青春。
    我们今天读张新颖的随笔,会看到他谦逊的姿态和孜孜以求的影子,刚进大学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作,老师劝诫说,年轻人慎写随笔,待到人生阅历丰厚,人也变得炉火纯青,信手拈来便是好文,像金克木老先生一样。张新颖自嘲是违了师命,30年来笔耕不辍,如今想来甚是感念:“我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写文章,从来没停下来,到现在30年了,好像老师的话变成了耳旁风,其实不是,我觉得老师的话特别重要,当我开始写作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不足之处,所以写一篇文章就变成了我要找出我的不足的过程,因为很多时候不写作不知道自己哪里有不足,每写一篇找出一个不足,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很有益。”于是他一步一个脚印,精益求精,从遣词造句到表达技巧,从想象力的捕捉到情感宽度的挖掘,到最后发现个人的修养亦有待提高:“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弥合自己的过程。”
    可见,张新颖人如其名,他愿意去探索新的可能性,敢于并善于去打破故步自封和墨守成规的桎梏,在“山穷水复疑无路”之时,洞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逃离舒适圈
    舒适圈是我们很多人心向往之的,而逃离舒适圈却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张新颖在创作和做学术上不仅选择逃离舒适圈,有时更是逃离了“安全区域”。他笑称自己是一个“自私的作者”,时常要去打破自己的舒适圈:“我觉得对于一个读者来说,当然更喜欢看很丰满、圆润,没有破绽的文章,但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假设他是一个很诚恳很自私的作者,像我一样,我就很愿意发现自己捉襟见肘。”他的这种“不藏拙”也许对一些期待视野圆融的读者来说也是“不太舒适”的,就像中国式审美趣味偏向于大团圆的喜剧结尾,为了揭示生活的疼痛,偏要把血淋淋的真相摆放出来一样。
    张新颖坦言,人难免会有虚荣心,他也曾受到过“把文章修饰得看不出破绽,营造作者什么都懂”的诱惑,但终究未能遂愿,被自己“故态复萌”的“较真”拉回了现实,还没到达终点,就不应该止步不前:“所以我的随笔写作,我的上课和我的阅读其实一直都包含着这样的紧张在里面。我一定要有一个不足的感觉,然后阅读里面才会有这样一个张力。”
    比起自我逃避和浅尝辄止的舒适,他宁愿选择真实的成长阵痛,他欣赏并看好那些长期坚持写作,起点不高,却总在进步的人。他认为阅读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标榜自己是文化人,读多少本书不重要,使自己一点点充实起来才重要:“这个内在的自我,还是保持、隐约在内含的状态比较好;同时,这个内在的自我更要自始至终保持其开放性,有自我而能“毋意,毋必,毋固,我”。
    置之绝地而后生
    “边界”是张新颖时常提到的一个词:“我讲课不会把自己放在一个安全的、保险的领域,讲得很圆满,我一定要再往前讲,讲不下去就是我的边界。”人的潜力确实可以一再探索,有时候我们需要“背水一战”,不留后路,逼迫自己前行。张新颖对随笔的钟情也来自于其可以不断试探的可能性,往前一步,再往前一步,直到边界:“找到自己的边界很幸福,如果有能力再往前跨一步的话,你的边界,你的心怀就会宽阔一点。”
    张新颖甚至坦言自己在不安全的领域里其实挺舒服的,比如做自己专业之外的事,以“门外汉”的姿态反而另辟蹊径,求得一隅:“因为我是一个中文系的人,所以在我谈外国文学的时候,特别放松”。转念一想,自己选择的“绝地”,除了“逢生”,或许还有“惬意”,换个角度思考,将荆棘画作玫瑰也未尝不可。
    的确,张新颖的“绝地”并非真正的“绝地”,他将自己推到“讲不下去”的境地是为了启发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往前走:“我讲不下去,在这个边界之外还有,也许下一次再讲同一个问题,如果我进步了,我会再往前进一步,也许下面的同学比我聪明,他会在这里往前走一步,但当我们本能地避开人生最绝望、最可怕的境地之后,在精神心理上,我们的人生永远会有可怕的东西躲在暗中。”不敢直面的障碍和攀登不了的山峰一样,会在“道阻且长”的人生中成为阻碍前行的屏障,绕道而行固然安全,没有“高峰体验”却是不可逾越的遗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