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萧振鸣:鲁迅与北京胡同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华读书报 萧振鸣 参加讨论


    
    八道湾11号院内
    胡同,是从“衚衕”二个字简化而来的,最早见于元杂曲。有学者认为是蒙古语“浩特”的音译。北京从元代建都以后,胡同逐渐多了起来,经明、清至民国,有近两千条胡同之多,城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879年,鲁迅的爷爷周福清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在北京生活了14年。1912年5月,鲁迅到北京教育部做了一名公务员,至1926年离京南下,也在北京生活了14年,鲁迅一家的确与北京有着不同寻常的缘分。鲁迅在北京生活的14年中,曾居住过四个居所,这四处居所都坐落在北京的胡同之中,其中有两处是鲁迅花大洋购置的。14年的帝都生活中,北京的上百条胡同都留下了鲁迅的足迹。
    鲁迅在北京工作和生活,每天都要在大小胡同中穿行,他所住过的居所、他兼过课的学校、去过的会馆、书肆、购物的商场、小市遍布老北京的四九城。从他的日记中,可以追索到鲁迅在北京胡同中的足迹。手边得到两张民国初年和民国十年的老地图,可以看出鲁迅当年的胡同与今日的变化。
    坐拥房产的工薪族
    鲁迅在北京曾先后有过四个旧居,全部都在胡同中。1912年鲁迅初到北京时住到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绍兴会馆地处南城,俗称南城帽子,属北京外城。老北京有“外七内九皇城四”的说法,满清时统治者歧视汉族,汉族百姓被驱至外城居住,包括一些汉族的官员。绍兴会馆地处宣武门外,这里密集聚集着大量文化人才,光全国各地驻京会馆就有400多座,绍兴会馆是其中之一。南半截胡同不直,往北有个小折弯,再往北就是北半截胡同。西面是烂缦胡同,东面是绳匠胡同,后改为丞相胡同,现在叫菜市口胡同,它的北口外再往东就是行刑的法场。鲁迅每天上班出门直接穿过北半截胡同,过广安门大街进宣武门,再往北至西单就到了他工作的教育部。鲁迅在绍兴会馆住了七年半。1917年4月1日,经鲁迅向蔡元培推荐,二弟周作人来到北京大学任教,月薪200多元,鲁迅的月薪已由1912年初到北京时的120元涨到300元。他们写文章的稿费收入也较不菲,已经具备了在北京生活的经济实力。此时在绍兴的周氏家境已经败落,于是决定卖掉在绍兴的周家老宅,在北京购置新居,举家搬到北京居住和生活。从1919年2月起,鲁迅就为买房的事四处奔走看房,大小胡同都没少跑。鲁迅日记中有许多记录:报子胡同、铁匠胡同、广宁伯街、鲍家街、辟才胡同、蒋街口等等,可见鲁迅对住房的环境、性价比、交通等因素都是很认真的,和现在的买房人的心态是一样的。虽然他的职业是教育部的一个小官员,但他也是工薪族的一名平民。
    终于,选定了西直门内八道湾胡同11号院,并决定购买,这套院子总价3500元,加上中保费、购置税、装修费,总共用了约4400多元。鲁迅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处房产。八道湾胡同位于北京内城,在西城新街口不远,进后公用库胡同,便是八道湾。从八道湾胡同出北口往西就是西直门,往东即是新街口,从新街口一直往南经西四到西单,便是教育部。1919年11月21日,鲁迅就与周作人一家搬进了装修好的新居。12月1日,鲁迅启程回绍兴接母亲、夫人朱安、三弟周建人一家。12月29日,全家住进八道湾。1923年7月,鲁迅兄弟发生了失和事件,8月2日,鲁迅“下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砖塔胡同,被称为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从元代保留下来的,因胡同内有一古代建筑“万松老人塔”,而得名。这里流传着关于万松老人的故事,著名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也曾经在这胡同居住过。从鲁迅住的61号院往东穿过胡同,便是西四,再往南便是西单教育部,鲁迅从这里上班倒是近了很多。砖塔胡同61号的院门坐南朝北,鲁迅住在三间北房,住房不大,而且破旧。显然这个房子是太小了,于是鲁迅又四处张罗看房,准备另买一处大些的房子。鲁迅又在西城一带四处看房,日记中又有了这些看房的记录:菠萝仓一带、贵人关胡同、西单、宣武门一带、城隍庙街、石老娘胡同、前桃园、南草厂、半壁街、德胜门内、针尖胡同、达子庙等等,最后选定了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经过装修,于1924年5月25日,“晨移入西三条胡同新屋”。
    宫门口西三条胡同位于阜成门城根,东面可以望见妙应寺白塔。民国时这里的庙会非常热闹。宫门口是因明代在此地建有朝天宫而得名,后朝天宫被火灾所毁,这一带只留下宫门口、东廊下、西廊下这样的地名。这套房子就是现在辟为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鲁迅故居。由鲁迅自已独资购买,加上契税、改建装修费用,共用了2100多元。这又是鲁迅一生中的又一次重大开销,西城的胡同,几乎让鲁迅串了个遍。
    坐人力车的公务员
    鲁迅工作的单位是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位于西单路口西南角,原为敬谨亲王尼堪的府邸。清光绪31年(1905)清政府在此设立学部,原府坐北朝南,东院有花园,辛亥革命后学部改为教育部。鲁迅每天上班开始从绍兴会馆,后来从八道湾胡同、砖塔胡同、西三条胡同出发,到教育部都是一段不近的距离,所以鲁迅经常雇佣人力车的。
    鲁迅在教育部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要司管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美术展览会、通俗教育等事项。鲁迅对公务事业恪守职责,频繁外出办公务。
    因教育部拟在国子监设立历史博物馆,鲁迅多次到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成贤街的国子监及学宫视察。国子监,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成贤街,东面紧邻的学宫又称孔庙。现在叫做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贤街东西向,全长400米,西面出口安定门内大街,东面出口正对着雍和宫。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均有彩绘牌楼,这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楼的古街道。成贤街内两侧有槐荫夹道,两侧路北各有一座用满文和汉文镌刻的“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的石碑。鲁迅在那里整理过大内档案,有时与友人还穿过胡同到雍和宫转转。从1913年至1924年,鲁迅参加教育部在孔庙举行的祭孔活动达20多次,角色是做“执事”,有一次坐人力车还摔掉两颗门牙:“我‘执事’后坐车回寓去,既是北京,又是秋,又是清早,天气很冷,所以我穿着厚外套,带了手套的手是插在衣袋里的。那车夫,我相信他是因为磕睡,胡涂,决非章士钊党;但他却在中途用了所谓‘非常处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自己跌倒了,并将我从车上摔出。我手在袋里,来不及抵按,结果便自然只好和地母接吻,以门牙为牺牲了。”看来胡同有风险,坐车须谨慎呀。
    现在的国家图书馆最早的前身是京师图书馆,鲁迅曾为该馆的建设费过不少心血。1912年5月,京师图书馆成立,馆址设在广化寺。广化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的北岸,始建于元代。1913年6月,因广化寺地处偏僻,房屋低洼潮湿,不宜保存图书,经教育部批准,在另觅新馆址的同时,租用于宣武门外前青厂民房一座当做分馆。1914年分馆迁至前青厂西口永光寺街。10月,京师图书馆停止阅览,暂时由广化寺移至国子监。1915年,确定以安定门内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旧址为京师图书馆。1916年初,分馆又迁至宣武门外香炉营四条胡同。1917年1月26日,京师图书馆在方家胡同重新开放,鲁迅与教育部部分同仁出席了开馆活动并留影纪念。此时的京师图书馆已粗具近代图书馆的规模。因为图书馆归鲁迅司管,数次迁址,鲁迅经常这些胡同中穿行办事。广化寺现在已是酒吧饭庄,国家图书馆新馆设在白石桥已是壮丽辉煌。
    行走胡同的教书匠
    1919年鲁迅全家迁入北京后,由于公务较清闲,加之生活开销增大,他开始在一些学校兼课,从1920年8月到1926年8月离京南下前曾在八所学校兼过课,除此之外,他因公务到过的学校还有15所。
    鲁迅兼课时间最长的是北京大学。1920年8月起,鲁迅接受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到北大做讲师。北京大学最初校址在北京东城景山东街马神庙,即现在的五四大街红楼。这里东面是明代东皇城根,西面是景山及故宫神武门。鲁迅在北大,主要讲授中国小说史,后又以日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为教材讲授文艺理论。鲁迅在北京大学的兼课一直到1926年离京南下前,共授课60多次。从鲁迅的住所到北大,要穿过许多胡同大街,那时的交通工具又不便利,其奔波可想而知。
    1920年8月,鲁迅在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兼课,讲授的内容是《中国小说史略》,授课至1925年初结束。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当时的校址在琉璃厂附近的厂甸、海王村公园斜对面。家住西城的鲁迅到这里兼课也是不近,不过顺便逛逛琉璃厂还是很方便的。1929年8月至1937年9月,学校更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49年2月北平解放。9月北平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1908年,清学部在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斗公府旧址建筑校舍,1909年建成,名为京师女子师范学堂。1912年民国成立后归教育部,改称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24年改为北京国立女子师范大学。1922年,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校长,1923年7月应许寿裳之聘,担任国文系小说史科兼任教员,开设小说史和文艺理论课。10月13日起开始授课。1926年2月又被聘为国文系教授,直至8月离京。此间共授课80多次。石驸马大街位于西长安街路南,离鲁迅就职的教育部是很近的路程。
    以上这几所学校都是鲁迅兼课时间较长的学校。距离最远的要算位于东城的大中公学。大中公学最初的地址在骑河楼蒙福禄馆5号,1925年2月,学校迁到交道口东大街,离东直门已经很近了。开办初中部,更名为北平市私立大中中学。1925年9月18日到1925年11月27日止,鲁迅共讲课8次,领薪水4元。大中公学现称北京第二十二中学,遗憾的是该校校史中并不知鲁迅兼课这一段。由阜成门内西三条到东城交道口东大街须经过白塔寺、西四牌楼、地安门、鼓楼大街等许多条街道和胡同才能到达。由西城到东城兼课,在当时可算是长途跋涉了。
    鲁迅因公务或兼课去过的学校还有:后孙公园胡同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西北城祖家街端王府夹道的国立北京工业专门学校、西安门内西什库大街的第四中学、和平门外琉璃厂的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东城总布胡同的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阜成门内宗帽胡同女师大临时校舍、丰盛胡同的黎明中学、西城东斜街的北京外国语专门学校、二龙路口袋胡同原郑王府旧址的中国大学、东城方巾巷的孔德学校、什刹海西定阜街辅仁大学、今位于北京大学位置的燕京大学、朝内大街北小街原孚王府旧址的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丞相胡同的第一女子小学、东单三条胡同原清豫王府旧址的协和学校等等。
    游走胡同的消费者
    鲁迅喜爱收藏,他的收藏主体是书籍,有一万多册;其次是碑帖拓片,有六千多枚;汉画像拓片,有六百多张。其它收藏还有古钱、字画、铜镜、古砖、陶俑等。他购买这些藏品的主要地点是琉璃厂。鲁迅在北京居住的14年间,逛琉璃厂达480多次。琉璃厂有300多年的历史,驰名中外,是清代以来北京最有影响的文化街。它坐落在宣武门外,西至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全长约800米。民国时,光书肆就有200多家。琉璃厂离鲁迅最初居住的南半截胡同很近,往北便是离宣武门,从琉璃厂往北到教育部也不是很远,他上下班路过都可以去转一圈买东西。鲁迅经常光顾的书店、帖店有宏道堂、保古斋、宝华堂、敦古谊、式古斋、宜古斋、仿古斋、德古斋、师古斋、富华阁、震古斋、庆云堂、神州国光社、文明书局、直隶书局、有正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位于北京东单牌楼北路西的东亚公司也是鲁迅常购买书籍的地方,这是个日本人在北京开办的商店,附带销售日文书籍。此外还有位于海王村的厂甸、正阳门西南侧大栅栏廊房头条北京劝业场、东城崇文门内的东交民巷书店、王府井南口的东安市场等。收藏这件事,是鲁迅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既花了不少大洋,又穿街走巷付出了许多辛苦。
    吃饭,每天都是必须的。鲁迅在北京用过餐饮过茶的地方有60多处。其中即有名气很大的饭店,也有常去便餐的小馆。饭菜的风味有山东、河南、福建、浙江等各省菜系,还有德式、日式等番菜(西餐)馆,其中不乏北京的一些老字号,也有许多小饭馆。北京大街小巷的饭馆,留下了他许许多多的足迹,因为饭是天天要吃的。鲁迅经常吃饭或购买生活物品的地方是前门外大栅栏一带,这里也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商业中心之一。广和居饭庄是鲁迅常与友人聚餐的地方,位于宣武门外菜市口西路南的北半截胡同南口路东,正对着南半截胡同,是一套狭长的四合院。在广和居的聚餐,有时是教育部同事的聚会,有时是绍兴同乡的聚饮,还有时是A-A制的便餐,如1912年8月22日,“晚钱稻孙来,同季市饮于广和居,每人出资一元。归时月色甚美,骡游于街。”几个好友在夏夜美丽的夜色中,骑着骡子在街上云游,好不惬意。鲁迅吃过的馆子还有位于前门大街煤市街与粮食店街之间的致美斋饭庄、宣武门外菜市口米市胡同的便宜坊、西四南大街北口的同和居、前门外西珠市口的南味斋、东安门大街路北的东兴楼等等。而他在教育部上班最常吃的一家小馆是教育部斜对面、西单西绒线胡同西口的“和记”牛肉面馆。相当于现在的便餐,方便快捷,吃完后正好逛逛小市。
    鲁迅离开一百年多年后的北京,已经是沧桑巨变。城墙不在,代之高楼林立;黄包车不在,代之轿车如龙;首都还是首都,人群却是潮人了。北京多年来拆改,很多胡同面目皆非,还有很多胡同已经不存在了。北京最长的胡同是东交民巷,鲁迅去过。北京最短的胡同是位于琉璃厂东街东口的东南,名为一尺大街,民国时仅有六家店铺,鲁迅也去过。鲁迅在北京走过的胡同还有很多很多,篇幅所限,未能尽详。最近笔者考察了鲁迅曾去过的位于东城箭杆胡同的陈独秀旧居及新青年编辑部,这里不久将辟为开放参观的场所。这条胡同原来东西走向,可以穿行。现在东面盖起了民政部大楼,已将胡同堵死,西面现在只有陈氏旧居一个院门,还有一个公共厕所,这应该才是现在北京最短的胡同了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