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红孩:假如萧红没有遇到鲁迅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文化报 红孩 参加讨论


    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了,报端陆续看到几篇纪念文章。人们纪念先生,大都是从儿时读他的文章谈起。无需多言,在新中国走过的60多年中,大凡读过中小学的人,谁没读过几篇鲁迅的文章呢?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鲁迅的文章也不曾禁止过。这不能不说是鲁迅的奇迹。
    其实,鲁迅的文章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小说,二是散文,三是杂文,至于诗歌、书信一般只有专门研究鲁迅的人才会详看。我觉得,鲁迅的作品确实是经典作品,自白话文以后,还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像鲁迅这样名篇众多、塑造人物形象众多的!包括茅盾、老舍、巴金那样的大作家。我们评价一个作家,标准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其作品的艺术性。而事实决非如此。纵观很多功成名就的作家,他们之所以被后人记住追捧,有相当多的并不完全在于作品的优秀,还包括他们在政治、思想、权力、爱情以及社会活动等诸多要素中的影响力。就大多数名家而言,他们一般都是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如鲁迅、郭沫若、齐白石、梅兰芳、老舍等。
    前些日子,我有幸到浙江海宁去了两日。海宁虽然是个县级市,在近现代却是赫赫有名,仅文化艺术界就有图书馆学家张宗祥、昆曲名家徐凌云、佛教革新家太虚、著名诗人徐志摩、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电影事业奠基人史东山、著名戏剧家沙可夫、著名作家金庸、英语专家许国璋等几十位名家诞生于此。我到海宁,当然是为徐志摩来的,再有就是为每年秋天的钱塘江大潮。可惜的是,我来的时日,已经错过观潮的最佳时节,便只可去感悟徐志摩了。
    去海宁徐志摩故居,正逢下着小雨。陪同的当地诗人问我要不要打伞,我想都没想说:“徐志摩是诗魔,他能疯狂,我也能疯狂,我就要在雨中去会这位传奇的诗人。”自古以来,诗人大多有怪癖,也有趣闻轶事,更有风流佳话。在参观完徐志摩的生平展览后,我说:“一个人在他身后,能够留下那么大名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界英年早逝的有两个,一个是徐志摩,另一个是萧红。”关于徐志摩的一生,我概括为:一个富家子弟,为了实现父亲寄予的“学而优则仕”,于21岁开始到美国、英国留学,本来是学金融的,因为思想的改变而喜爱尼采和罗素,于是他违背了父亲的初衷到英国去拜访罗素,或许是上天的安排,他没有见到罗素,而偶遇林徽因,由此他真正的开始出入于上流社会,拜访、结交中外名流。回国后,他在诗名日盛后,又开始了爱情的新生。最让其风光无限的是因为泰戈尔的到来,使他与林徽因这对金童玉女相伴于左右,这使他在文艺界出尽了风头。徐志摩的诗是一流的,他的社交能力也是一流的,他的爱情婚姻的此起彼伏则是超一流的。他的空中遇难,成就了他的千古绝唱。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充满不确定,假如他父亲不让他出国,假如他不热爱罗素,假如他没有遇到泰戈尔,假如他没有发生浪漫的爱情故事,年仅36岁的徐志摩能是今天的徐志摩吗?
    同样,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普通乡村的女子萧红,如果不是对家庭的叛逆,如果不是赶上哈尔滨那场大雨,如果没有遇到萧军,如果他和萧军没有想到要去上海见鲁迅,萧红的命运就不是后来的样子。前年和去年,我分别看了两个版本的根据萧红经历改编的电影,前者为小宋佳版的《萧红》,后者为汤唯版的《黄金时代》。前者是按传统的时间顺序拍摄的自传体,后者是时空交错由不同的人以讲述形式呈现的板块体。两相比较,我更喜欢后者。由于我跟萧军一家来往较多,自然对萧红也就情有独钟。在我写过多篇有关萧红的文章后,有朋友经常会问我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和萧红的爱情故事,甚至有人直接问我萧红和鲁迅先生到底产生爱情没有?我的回答是:萧红的作品固然有她的独特性,但如果没有了这四个男人,特别是没有了鲁迅先生,萧红是很难被文坛关注的。至于萧红和鲁迅先生产生爱情与否,以我对萧红所有的经历来看,她对大先生的爱是多种感情的融合,既有师生,也有父女,当然也会有男女之间的好感。萧红在上海发现萧军和别的女人好上以后,她对大先生的感情一直无法超越,从而迫使她必须远离这两个男人,只好孤身一人远走日本。同样,鲁迅和萧军在对待萧红的感情上也是复杂的。也许因为复杂,才成就了他们各自后来的命运吧。对于萧军和萧红这对年轻的情侣而言,爱情虽然重要,但远没有他们认识鲁迅先生、被文坛接受更重要。萧红的命运是坎坷的,也是幸运的。这点同徐志摩比较起来,他们有异曲同工之妙。想来,这该是文坛永远的话题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