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徐刚:《谷文昌》的现实性与审美品格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徐刚 参加讨论


    吴玉辉的报告文学《谷文昌》志在穿越历史的云烟,将那个险些被埋没的伟大人格重新挖掘出来,以其共产党人平凡之中不平凡的崇高精神见诸于世人。
    作为一部纪实作品,作者在扎实的一手调查材料的基础上,为我们呈现了时代先锋“四有”书记谷文昌的光辉形象。《谷文昌》写作手法的独特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作品开篇便交代,在谷文昌墓碑前,一个写着“谷公——人民敬仰”的花岗岩香炉格外引人注目,不少前来祭拜悼念的人常常打听,这个香炉究竟是谁安放的?为此作者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访,从而整个叙述以香炉的悬疑作为引出故事的契机,自然呈现出谷文昌事迹的方方面面。作者探访的结果当然不是以具体答案来解答香炉的疑惑,而是以无需解答的解答来呈现人物的光辉形象。这种寻找答案的形式,使得整部作品的结构呈现为一种自由跳跃的随机切换。这种结构的精巧带来的便利在于,可以非常从容地展现人物的丰富侧面,而不用拘泥于时序的逻辑。这种写作的灵动在于,材料自由选取的灵活性与跳跃性,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也使得作品整体详略有致,并不呆板。
    写法的独特所带来的材料选择的讲究,也直接导向了人物塑造的深刻性。纵观整部《谷文昌》,一个贯穿全篇的核心观念便是强调党群、干群的关系问题,因为在作者看来,这是这个时代重温谷文昌感人事迹的意义所在。谷文昌的故事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党爱人民,人民向党,中间的逻辑朴实而简单,只有党爱人民,人民才会向着党。在作者的叙述逻辑中,首先是谷文昌心系百姓、造福人民的意识,让他立志改变东山地区贫瘠落后的局面;接着是他想方设法,以制度创新的形式,将“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的壮举,这无疑需要政治智慧,更需要勇气和魄力。然而,这种“德政”的人心效应,果然在此后的东山保卫战中发挥了作用。另外还有修建东山南门海堤、修水库等“民心工程”,都体现为谷文昌造福百姓的感人事迹,而当时的民众作为回报,也都以做义务工的方式自发参与其中,显示了干群关系的和谐状态。作品方方面面都在强调谷文昌的情怀与工作方式,一切为了群众,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有群众观点,为群众着想,从实际出发,汇聚到一点,就是“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而其中的启示则在于“谁心里揣着百姓,百姓就把他放在心坎”。
    这不禁让我们感叹,那个时代的党员干部是如此可爱,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真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相比较当下的现实而言,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去年夏天,湖北应城发生特大洪水,地方党员干部组织抢险救灾,一位抗洪干部感叹:“我们水里干,百姓看翻船。”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谷文昌的时代形成了天壤之别,甚至与1998年大洪水时群众积极自救的状况也完全不同。这深刻反映了多年来党群、干群关系出现的诸多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重温谷文昌的“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于当下现实有着特别重要的警示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