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霍 艳:《甲骨时光》,还原想象与虚构想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霍艳 参加讨论


    
    
    与文学史留名的野心不同,陈河的目标是:写一本有神奇故事的好看的通俗小说。这目标并不易达成,一不注意就为了追求神奇、好看,将通俗变成流俗,更与他从前所追求的“纯文学”意愿有所冲突。
    陈河新作《甲骨时光》神奇、好看、可读性强,算是完成了目标。但写作过程却困难重重,从最初对河南安阳殷墟的探访,到被甲骨球发掘的历史气场震慑,买到一本李济写的《安阳》,陈河潜意识里察觉这里蕴含着一个巨大的故事。他着手收集资料,带回加拿大,在异国,他努力阅读这些有关中国最古老文字的研究著作,渐渐勾连起一个个的线索。例如加拿大人明义士从1914年起在安阳当传教士,是最早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的外国人之一,从他坎坷的一生,又联系到他的上级怀特主教。怀特主教是当时河南教区的主教,同时背负着为加拿大皇家博物馆搜集文物的任务,他从中国运来的器物占到了该博物馆东方馆的一半,还从山西古庙里偷运回了三幅巨大的佛教壁画。作者的想象将本不相关的壁画和甲骨文及商朝历史联系起来,变成了一幅隐藏着挖掘线索的藏宝图。
    陈河选定董作宾作为原型人物,化名杨鸣条。他通过古籍文献的数据库查找了董作宾的资料,包括安阳的发掘日记和多名队员的回忆文章。通过一篇《侯家庄获七片整甲记》的文章,陈河得知董作宾一直在追踪一个叫大犬的商王的贞卜师。这又给他启迪,由此打开了作者寻找古人和今人对应关系的思路,成为小说的叙事线索。
    在漫长的写作过程,除了要熟悉甲骨文的知识,同时要思考如何以合理又生动的叙述方式,将一段严密的科学实验性质的考古过程变成故事讲述出来,过多的学术素材和作者原本非虚构的写作功底,都使得初稿缺乏丰盈的细节和丰沛的情感,距离“好看”还有一段距离。他参考了罗振常的《洹洛访古游记》,里面有丰富生动的在安阳收购古物的细节,同时他将过分拘泥于史实的一些细节按故事的需要进行了人为安排,历经5年写成《甲骨时光》。
    和人们熟知的郭沫若对于甲骨文的贡献不同,《甲骨时光》写的是一批民国研究者。从王懿荣最早通过药材发现甲骨文,到全部售予刘鹗,再到罗振玉探出真正源地为河南安阳。傅斯年招来一批人以中国本土力量组建安阳田野考古工作队挖掘甲骨,其中包括李济、董作宾、石璋如、梁思永等一批学人。与他们竞争的除了民间黑暗势力外,还有来自加拿大、日本的官方势力,他们都明白甲骨文的价值,想尽办法掠夺中国宝藏,可又并非出于金钱考虑,而是想在本国进行研究,将甲骨文视为全人类的财富,这就使得对他们的掠夺并不能做简单的是非判断,但这些人统统都在与时间竞赛。此时的中国,一片混乱,日本的军队正在向中国内陆推进,当整理和研究工作进行深入时,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学人们颠沛流离,甲骨文部分遭到损坏。等到抗战胜利,国共战争开始,这批学人多迁移到台湾,失去了学术土壤,陷入苦闷之中,最后死于异乡。个人的努力终抵不过时代的变迁,读到最后不免为这代学人感到几分唏嘘。
    《甲骨时光》里有一条关于甲骨文从发现到大规模挖掘的清晰线索,使得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在于对甲骨文发掘史的清晰还原,辅以文学想象或可成为一种新的大众普及思路。这也使读者对原本枯燥的文字学有所了解,尤其是将民国从虚无缥缈的怀旧风中还原为一段知识分子艰苦的经历:傅斯年为了筹集资金,不得不一次次求助各方势力,只为让挖掘工作由中国人主宰,彰显国人气节。但永恒的甲骨也逃不过政治变动的摧毁,追寻千年印记的学人离散漂泊,今生不能踏上故土,也许是最残酷的结局。
    陈河资料搜集得详实,在海外华人文学创作者中实属不易,但如何将诸多线索会聚在一起,就成为本书的写作难点。不知是不是甲骨球给予他的启发,他不断把线索都贴向杨鸣条这个人物,让他与所有人在同一时空相遇,至于甲骨文的篆刻者贞人大犬更成为他的前世今生,依靠虚构在梦境相遇。为此,陈河将本能暴露人物潜意识的梦境也变成一条叙事线索,杨鸣条的梦不光逻辑清晰,目标明确,更为他参透宝藏图悬疑。尽管以蓝保光母亲通灵神力和荣格心理学作为辅证,但考古者的梦境为重大考古发现提供线索的逻辑依然使得本书只是一部“传奇”。
    小说有着清晰的线性叙事线索和全知叙述视角,作者站在更高的位置牵引着人物向中间靠拢。但因为人物的目标太过明确,一直被推着行动,所以人物内心不免模糊。关于蓝保光这个人物,李济在《安阳》里有寥寥数语,介绍他是董作宾在当地遇到的伪刻手,可将甲骨文刻得以假乱真。在《甲骨时光》里蓝保光却变成一个内心丰富的人物,他从侏儒身材、长在麻风村、吸食鸦片不被重视,到凭借绝活受到杨鸣条重用,成为挖掘的关键人物,内心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为了帮恩人打听甲骨线索,他不惜复吸、嫖妓,召唤神力,为杨鸣条回忆挖掘坐标。文中有一大段蓝保光的心理描写:“他一下子就对杨鸣条产生了情感,好似一条流浪狗跟定了一个新主子。他开始焦躁不安,内心有什么东西在分裂,在重新组合……他每天都挤在看热闹的人群里面。他希望杨鸣条能注意到他。可是杨鸣条都没注意他,也许是看到了也装着没看到……以前看到人家挖走了字骨头,他都恨他们,因为他们都是来挖钱的,挖字骨头卖钱。但是,这个杨鸣条好像不是,他是为了弄明白这些东西,这就是他对杨鸣条依赖之情的根源。”他内心不断的起伏,最后为甲骨挖掘献出生命,倒使得这个人物成为《甲骨时光》里最有血肉的人物。也正因为李济的寥寥几笔,才给了陈河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样,贞人大犬也胜过对杨鸣条的人物塑造。虚构的能力不应只体现在给人物增添神力上,更应体现在对人物内心的细微体察上。
    不妨把取材历史事件的文学创作分为两种:还原想象与虚构想象,前者是通过想象还原现实,后者是在现实基础上天马行空。《甲骨时光》里两者兼有,杨鸣条的挖掘过程用了还原想象,商朝灭亡过程用了虚构想象。明显感觉到在虚构想象里,小说更加舒展自如。太多的参考资料,有时反而束缚了作者的手脚,他不得不在虚构和纪实中寻找平衡,就像作者会忍不住跳出来说:“但我们不要把坐在这个高级酒馆里的人都看成是面目可憎的食人生番。事实上,这样的食谱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没有什么奇怪。”让人恍惚出戏。
    陈河在海外华文文学创作里有其重要地位,在于他始终坚持一种智性写作,不泛滥情感,不贩卖经历,而是思考如何讲述一个新颖的故事,将故事讲得生动,他题材涉猎广泛,勤作功课,使得每部作品都有阅读意义。但材料、故事有时也会冲淡艺术性,与同时代作家将目标定位在“怎么写”相比,陈河更倾向于回归 “写什么”,但天生对于题材的敏感度,不妨在文学转换过程中从表现方式上再做开掘。《甲骨时光》已是一个好的开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